给孩子读绘本,多读还是多问?

给孩子读绘本,多读还是多问?

2019-05-31    12'10''

主播: 彩虹悦读馆

158 0

介绍:
很多家长在带孩子共读绘本时,都有着这样的疑惑,有的说不要打断孩子的思路,不要提问的好,有的又说,给孩子读绘本,多读还是多问? 最近,田妈收到了很多宝爸宝妈的亲子共读困惑,其中点击率最高的一个问题就是: 给孩子读绘本,不是我来读宝来听就好了,有必要提问么? 其实,亲子共读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浸泡式的讲述和聆听,也可以是互动式的趣味阅读,还可以是浸泡式+互动式的多元阅读。 市面上关于亲子阅读的指导书籍众多,各类法门,百家争鸣,众说纷纭。使得家长们在进行亲子阅读时颇有疑惑,和孩子阅读,到底是多讲还是多问呢? 田妈接触绘本阅读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边研读绘本边在教学一线带着孩子们阅读,到从0岁开始带着田宝阅读,发现最好的亲子共读还是根据不同的绘本,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年龄特点,予以不同的互动方式为最佳,毕竟阅读不仅是输入式吸收,也需要有输出的表达,才更有效。 故事情节颇为丰富的绘本,可以先讲述+后提问回顾梳理故事内容形式为主,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鼓励尝试表达故事。 认知类+趣味立体书,可以以互动的形式展开,让阅读更有趣。 诗歌散文类绘本可以以纯讲述,孩子倾听感受形式为主,吸收故事中的优美词句,感受美好画面伴随诗歌带来的意境。 有的宝妈会说,绘本不就是一些文字+几幅图,我给孩子读文字,他看了图画,就已经吸收了呀,犯得着还要思考问题,费那神有必要吗? 田妈很想说,提问真的很有必要! 尤其现在很多绘本故事的互动性很强,不只是故事情节很有意思,有的图画设计就很有创意,像孩子们都特别喜欢的绘本大师杜莱的作品《点点点》、《我是blop》,还有适合低龄孩子阅读的《走开,绿色大怪物》、《谁藏起来了》、《跑跑镇》等等绘本,如果只是家长读,没有提问,孩子没有互动参与,这个阅读过程可以说是毫无生趣的,孩子能够从中感受到的乐趣会非常非常少,这也原离了作者创作绘本时的初衷。 田妈根据自己多年带着孩子一起互动读故事的经验来看,孩子们会更加喜爱有提问有互动的共读活动。 因为有提问的共读过程,就意味着孩子们有参与,有表达,也有反馈,当他们的表达获得认可,或者验证了书中的某个画面,某个情节时,他们会特别有成就感,非常愿意持续地深入地进行思考,再次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和理解,这样的互动形式在反复的共读中,让孩子们的思考和表达获得了练习,练习越多,提高也就越多! 我曾经接触了好几个带着孩子从0岁、1岁开始坚持天天做亲子共读到5岁的妈妈,她们都有着同样的困惑,那就是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得非常好,但是读了5年,孩子的独立阅读能力却不见提高,依然每天晚上拉着妈妈要求讲故事,妈妈读故事,让孩子来说,或者回答提问,孩子就是不愿意开口。 我记得当时,有位妈妈的感慨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我都不知道我坚持给孩子读书5年是对还是错,现在孩子书读了上千本,却依然在脑子里,没有任何输出,当然未来写作上应该是会有,但这和我当年决定给他读书的初衷大相径庭呀,我就很希望看到一个爱读书会读书还能把书里的内容,自如表达出来呀! 当然,这位妈妈的感慨会有些片面,但确实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还能说会道呢? 当然,亲子共读的提问也是有技巧和方法可循的,大家千万不要为了提问而去做生硬的提问。 田妈今天给大家分享几个读书互动的小技巧,希望能够让大家的亲子共读更有乐趣: 1、观察提问法,很多绘本故事的画面内容丰富,我们拿到绘本时先自己认真读一读,找找画面中的特色亮点,例如:绘本《我妈妈》中的爱心图,《我爸爸》中的太阳图,《晚安,大猩猩》故事里的看似不起眼,却是故事线索的红气球;《爷爷一定有办法》绘本中大故事中的小故事,小老鼠一家的欢乐互动;《打瞌睡的房子》里的小跳蚤等等,这样互动提问的形式,能够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读图的乐趣和发现的自我成就感。 2、猜读提问法,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在中间某个部分时,鼓励孩子猜测一下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绘本故事《我的朋友好好吃》故事中,我们可以提问:鳄鱼妞妞最后会吃掉她的好朋友吗?为什么? 这样的提问,可以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大胆展开想象和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让他们对阅读故事更加投入,同时不经意中阅读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获得了提升。 3、最好不要问孩子读后感,这并不是一件会让孩子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在带孩子共读了绘本后,提问他们:读完了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他们会觉得阅读变成了说教,就像要完成学习和家庭作业。 毕竟阅读书本,并不是在学习,因此有任何感想都是孩子的自由,我们应该尊重他们。 说教型的教育是最费力不讨好,效果还最差的,所以,田妈建议大家不要去碰这个雷池。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