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不让孩子迷失在网络丛林

人民时评——不让孩子迷失在网络丛林

2017-05-13    06'07''

主播: 鲸默

44 2

介绍: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不让孩子迷失在网络丛林 让未成年人正确、适度地运用网络,准确认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差别, 是成年人理所应尽的义务 令很多青少年谈虎色变的“戒网瘾学校”,今后或将被立法禁止。正在征求 意见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拟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 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相关立法的推 进,体现了国家监护制度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的完善。 青少年沉迷网络,早已引起全社会的忧虑。严重者整日沉溺在网络游戏等虚 拟世界,到了分不清现实世界的程度,一度被命名为“网瘾少年”。对于很多家 庭来说,戒除网瘾确实是刚需,但有些无良之徒从中看到商机,假借“戒网瘾” 之名开办非法机构,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手段令人不寒而栗,引起广泛声讨。 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青少年沉迷网络,往往有着复杂的成因,家 庭缺位、教育失灵、社会失范都有可能造成。让未成年人正确、适度地运用网络, 准确认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差别,是成年人理所应尽的义务,也是此次立法 的重要目的。 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既是奇异世界的入口,也隐藏着很多灰 色角落,还存在着一些危险区域。根据统计,七成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因网络而 起,网络欺凌、网络犯罪、网络不良信息等现象的存在,使网络空间成为未成年 人保护的新领域,需要社会各界形成保护合力。此次公布的送审稿也涉及以上各 个方面,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只是目的之一。除此之外,还包括保护未成年人免 受网络违法信息侵害、避免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网上个人信息, 等等。总而言之,不让青少年成为互联网的受害者,是此次立法的基本出发点。 国家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发挥监护人的作用,仅仅意味着国家划出了底 线,并不能因此而免除家长、学校以及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应尽的义务。比如引 起巨大争议的网络游戏,提供者不能将青少年视为商业资源,而首先要考虑到他 们的身心特点,这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此次的征求意见稿中,多个条款规 定了网络游戏提供者的法律责任,并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零点至八点玩网 游。除此之外,还需要教育、引导等非强制性手段。在网络保护的意义上,青少 年不仅是“国家的孩子”,也是“社会的孩子”,为他们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环 境,应该是社会文明的重要部分。 进而言之,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培养他们的网络素养,离不开成年人以身 作则。客观地说,沉迷网络并不仅仅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以现代人对网络依赖 之深,按照某些专家的观点,很多成年人都要被送去“戒网瘾”,更何况自控力 远不成熟的青少年。不能简单认为把青少年身边的网线拔掉,就能保证他们恢复 正常。某种意义上,孩子沉迷虚拟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现实世界的缺位。 那些痛斥孩子深陷“网瘾”的父母,是否也应该反躬自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是否做到了足够的陪伴和关爱?人人低头玩手机的家庭餐桌,又怎能给孩子提供 正确的示范?就此而言,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提高网络素养,捍卫现实的边界和 人际的温度,不让网络劫持我们的生活。 从成长的角度,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有曲折、有迷茫,偶尔也有歧路。互联网 的存在,能让孩子们看见超出现实的更多风景,也让成长更像一场丛林中的冒险。 帮助他们顺利走出这片成长的丛林,走向宽阔光明的人生道路,乃是全社会义不 容辞的责任。 《人民日报》(2017 年01 月11 日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