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朋友们,好久不见,我是涵小姐,感恩你们都还在。让我用温暖的声音陪伴你,每个瑟瑟发抖的日子。
一个月前,芳华撤档搞得满城风雨,激起了我看一看的欲望,十二月十七日,重新上档,迫不及待的坐进了电影院。两个多小时后,我想要讲讲芳华,或许它值得你们走近大荧幕。
寒冬的深夜里,我看完了点映的《芳华》。可能是这冬意太浓,可能是这夜已深,也可能是影厅里暖气不足,看到影片结束,我浑身一直打颤。不过,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电影带来的寒意,这种寒意透彻心扉,深入骨髓,虽然,夺目而出的泪水是滚烫的。 可以说的感悟太多,冯小刚导演想在这部片子传达的东西太多太多,虽然这也被广大影评人批评为故事碎片化,不过我更认为青春正应该五彩斑斓,而不是中老年的程式化与千篇一律。那么从何讲起呢?就从文工团的青春讲起吧。 文工团的青春是纯粹的,不受文革的政治制约,不被父辈师长的教化束缚。浴室里的水汽氤氲,满屏的曼妙身姿,优美的摇曳舞姿,充满了荷尔蒙的氛围,但却没有引起恶趣味,而是带来最纯真的青春脉动。冯小刚没有回避青春中的那对于异性的好奇,喜爱与追求,而是用一帧帧画面把每个人曾经经历过的记忆慢慢铺开。影片讲述的那一代人的青春,而我们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毕竟,最炽热的青春是生活在一个乌托邦里的。这时的青春是单一的,热烈的,统一的,理想是一致的,
然而随着影片突然降下的黑色油布,青春发生了转折,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伴随着阵痛,甚至是剧痛。 整部影片的主题正是凸显时代的变迁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影响。从样板儿戏到邓丽君妩媚的情歌,从文工团的鼎盛到解散后的凋敝,从政治高压到全民搞经济建设,从绿军装到显露曼妙曲线的时装,这些变迁的符号随着快节奏的镜头切换映入眼帘,于是人群发生了分化。
像林丁丁,郝淑雯,陈灿这样的,时代的变化只不过是让他们改换了一个生活的场所而已,该经商的经商,该出国的出国,他们很快地融入了这个新的市场经济的大潮。 像萧穗子这样的,时代曾经让她感到了迷茫,她曾经抗拒着文工团的解散,独自生活在凋敝的文工团大院,也曾经接受时代的安排走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但是她比较快的认清了这个时代,选择高考,成为作家。 而对于像刘峰,何小萍这样的,时代没有给他们选择的机会,他们是时代变迁的弃儿,是时代变迁的悲剧,但是他们真正应该成为悲剧么? 冯小刚的答案是“他们彼此相偎一生,从未结婚,虽然话不多,但是生活反而让人羡慕”,我的答案是他们的生活没有多么让人羡慕,但是社会应该给他们容身之地。 刘峰和何小萍是电影的主人公。刘峰,一个峰字,体现的是他活雷锋似的好心肠,体现的是他坚定刚毅不随波逐流的性格。他是一个老好人,在别人的每一件事上都很热心,好差事坏差事脏活儿累活儿他都能干,但是,他对所有人都好,好得让人感觉他不真实,让心爱的女孩在听到他的表白之后感到莫名的惊悚。这是他性格带给他的悲凉。在解放人性之后,他选择了伴随着邓丽君的歌声向林丁丁表白,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一个“拥抱触摸事件”让刘峰对于自己所在的集体产生了无尽的厌恶和绝望,这种绝望在他自杀式的选择独自留守战场的时候到达极点。他希望以一种英雄的方式来清洗自己身上的莫须有的“污点”。然而这场喋血的战斗不仅没有让大家对他的“假好人真流氓”的印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反而让他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右臂。这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这又导致了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难以生存,于是乎就有了战斗英雄被土匪似的联防办殴打的情节。其实简单点儿说,刘峰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没好报的例子,他为集体做贡献,却被集体所抛弃,他爱着林丁丁,却被林丁丁诬陷,他上阵杀敌,却得不到战斗英雄的任何尊重,他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也许他也想过向时代学习新的东西,就像他在去警察局赎车的时候买了一条烟贿赂警察一样,但是这样的脚步不仅太小,还让固执的他伤心。只不过,冯小刚还是没有那么冷酷,结尾的小钢炮让刘峰有了何小萍的陪伴,虽然日子清苦,但也过得平静。
何小萍是另一种极端。名字中的一个“萍”字让她有了“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哀。她出身农村,寄人篱下般的进了文工团,原想着能不被人再欺负,但却又每天被欺负着,她浑身发臭,不受待见,永远都只能看着别人在台上演出,永远都是自己独自练习,文革结束了,别人的父亲都被平反了,只有她的父亲没能扛过来去世了,别人在战争中都在后方劳军,只有她被调进野战医院见证了血腥与恐怖,最后成了精神病。但是,冯小刚也给了她一个安慰式结局,让她在空地里独舞,让她与刘峰作伴。
整部影片以女二号的回忆的视角展开,穿插的画外音语速不疾不徐,平平淡淡地讲一代人的故事。每当影片要走向情绪的触发点的时候,平静如水的画外音就会徐徐而来,让观众克制自己的情感,接着融入影片之中。影片真正爆发出的怒吼集中在了刘峰的两次发怒和何小萍的独舞上。但是这三个爆发点并不会让人热血澎湃,反而让人内心更加悲凉。老好人刘峰的两次发怒一次是因为自己被最心爱的人诬陷为流氓而被组织抛弃,一次是因为警察无赖式执法讹人,何小萍的独舞则发生在精神病人们围观文工团的最后一次演出,这是一种另类的宣泄,就像一把重锤狠狠地拷问着人性,击碎万颗心。 敬礼是一个贯穿整部电影的意象。影片一开始,刘峰教何小萍敬礼,何小萍把敬礼当作是自己摆脱了那个屈辱的家庭的标志。紧接着,何小萍初次进入宿舍,把向宿舍长郝淑雯敬礼当作融入新的集体的符号。在“最好最好的人”刘峰要离开文工团的时候,两个人互敬军礼的场景更是一种生离死别,此处无声,却代表着无限感激的呐喊和对过去的不甘,这种冲击是之前的握手不能达到的。这前三次敬礼是发生在两个主人公身上的重要转折点,也一步步地推动着剧情走向悲凉。最后一次敬礼出现在影片的最后,失去了右手的刘峰没有了给阵亡战友敬礼的机会,而何小萍终于以一个标准的军礼向烈士告别。那一个定格,象征着这些已经芳华逝去的主人公们与过去的割裂,他们已经不再年轻,他们终于决定接受自己,接受过去,接受未来,接受命运的安排,故事发展到这里,五味杂陈,平静收尾。 拥抱是影片的另一个非常具有含义的意象。文工团解散的时候相互之间的拥抱,战场上战友的生离死别的拥抱,刘峰对林丁丁的深情相拥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何小萍最想从刘峰那里得到的,等了十几年的就是一个拥抱。可以说,简简单单的一个拥抱抱住的是一瞬而逝的青春芳华,时光可以老去,但记忆不会,正是这些记忆支撑着生活走下去。 走进电影院去看看《芳华》吧,这芳华是你,是我,是他,是每一个人的青春印记,是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你一定能从中看到你自己的影子的。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冬日里的阳光,虽已褪去了夏天的炙热,但他却照亮你,想要的整个温暖。无论你在哪儿,这里都有我的温暖等你。我是涵小姐,晚安,愿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