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间的距离》作者:天山牡丹

《我们之间的距离》作者:天山牡丹

2019-05-21    12'08''

主播: 闲云🌥

186 2

介绍:
我们之间的距离   作者/天山牡丹   我和你 只隔了一纸素笺的距离 一阙短诗 ,寥寥数语 挥一墨成念 泼墨成刻骨铭心的回忆   我和你 只隔了一方屏幕的距离 方寸之间,邂逅相遇 传一句问候 牵念成深入心扉的暖意   我和你 只隔了一程山水的距离 山高水远,风风雨雨 剪一片月光 承载着望眼欲穿的期许   我和你 只隔了三生三世的距离 此岸彼岸,千年缘聚 吟一生悲欢 守候着千年轮回的痴情 衣非点评 “距离”产生美   《我们之间的距离》,这是一首以歌词的文学体裁吟唱的很有韵味的爱情诗,诗作者靳红琴老师以真情实感向读者阐释了“距离”产生美的哲理;而且,作者从“一纸素笺”“一方屏幕”“一程山水”和“三生三世”四个层面剖析“珍爱”与“距离”之间的关系,以表达爱一个人的心境、诚意和甜美;引申一步说,彼此之间不是朝朝暮暮“腻”在一起就是“爱”,心灵相通、相互包容、持之以恒最重要,即便是两个人长时间没有聚在一起,或者说彼此之间天各一方,甚至是“阴阳两隔”,但爱的稳固坚如磐石。这,其实就是一种美,埋在心底的凄美。就如作者于第四段诗歌中说的那样,“我和你/只隔了三生三世的距离/此岸彼岸,千年缘聚”。由此,让我联想到古典爱情传说故事《梁祝》,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由此,让我联想到民国最凄美的爱情——高君宇与石评梅。在北京陶然亭公园伫立着高君宇的墓碑,墓碑上的字是石评梅的手写体,字字都含着石女士悲伤的心。她经常来到陶然亭,在高君宇的墓边久久不肯离去。三年后,悲痛欲绝的石评梅因患脑膜炎年仅26岁就离开了尘世,随高君宇而去。也由此,更让我联想到最近在网上非常流行的歌曲《站着等你三千年》,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潸然泪下…… 《我们之间的距离》,意蕴很深。作者虽说以“距离”之说来阐述“爱”的真谛,用“距离”之美来印证“爱”从心生,拿“距离”之词汇来挖掘“爱”的内涵……但是,透过整篇诗文,让我感悟到,作者对“爱”的更深理解,那就是“爱”的“艺术品味”。我们说,爱一个人能够上升到更高的境界来认识、来驾驭,作为艺术“珍品”来欣赏、呵护,这是“珍爱”(第一段诗文)。这,让我想起20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金岳霖先生与林徽因女士的爱情故事,金先生一直恋着建筑学家、诗人、作家林徽因,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终身未娶。从《我们之间的距离》里,不难看出作者对爱的认知:崇高、妙曼、唯美;看出一个诗人的胸怀:真诚、坦荡、包容。 《我们之间的距离》,布局很美。第一,总体布局非常齐整。通篇诗章一共四段,每一段的格式、字数一模一样,加上标点符号刚好是三十七个字,排列非常规整、匀称,犹如丹青高手绘就的四幅工笔画,从感观上看给人以整体之美感;而且,每一段之间的上下衔接非常紧凑,纵看一条线、横观一张网,大气飘逸、美不胜收。第二,意韵布局非常精当。从句式上看,作者在每一段的起始句,均以“我和你”开启,以四个话题演进、抒写、勾勒,构成了整篇诗章的“大排比”,段落之间的划分非常清晰,一目了然;从韵调上看,作者以汉语拼音的韵母“i”为韵脚,于每一段诗文的第二、第三和第五行的末尾字押韵,形成了现代与古韵格调兼具的吟咏风格,给人以怀旧、忧思、牵念之感伤,让诗章进入一个令人撕心裂肺、柔肠寸断的凄美境界。 《我们之间的距离》,泼墨很润。既然提到这个话题,我就借此机会对现代派自由诗的写作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我以为,一首好的自由诗,不是靠华丽的词藻堆积,也不是凭借个人的意念胡编乱造或者是一句长话断成“几截”,更不是弄一些生涩的“词汇”(像甲骨文一样的文字)拼凑成他人根本读不懂、只能孤芳自赏的“诗”来愚弄读者,这不是诗,起码不是好诗;而是,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大多数读者都能够读得懂的语言和含蓄、唯美的写作风格吟咏,比如作者的《我们之间的距离》,这才是诗。 《我们之间的距离》给我的感觉,作者在创作上是动了一番心思的。构思精巧,沿着“距离产生美”这根主线一路下来,条理清晰;措辞严谨,其间的用词都是经过作者认真推敲的,运笔非常流畅,朗朗上口;白而不俗,比如“一纸素笺”“一阙短诗”“一方屏幕”“邂逅相遇”“剪一片月光”等一些词汇出现在诗文里,既朴实、又含蓄,还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得以充分展示,意蕴深刻,耐人回味。这里边,不难看出作者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赞扬。(201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