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詹淑娟》作者:曾桂枝

《我与詹淑娟》作者:曾桂枝

2020-09-14    18'55''

主播: 闲云🌥

811 5

介绍:
我与詹淑娟 作者/曾桂芝(2020.9.9) 好久就想动笔为她写一篇文章,可起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还真的给我难住了,因为在她的名字面前,我一直找不到一个心仪的定语。 我俩同住哈尔滨市道外区尚古街,她住楼前,我住楼后。如果加上“邻居”二字,我觉得很不恰当,那样的话我们之间就多了柴米油盐,少了些思想层面的东西。如果加上“朋友”二字,还是不妥,因为朋友含义广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还是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如果加上“老师”和“家长”的关系更为不妥。她的孩子美美,在我开办的幼儿园里。但说实在的,她的水平可真是在我之上。如果加上“笔友”二字为定语,我觉得还是不妥,因为只谈文学,又好像缺了一些有血有肉的东西。现在,她又是我的群主,我又成了她群中的一员。说是群主和群友的关系,还是有些不妥。嗨!干脆就叫我和詹淑娟吧,因为故事发生在我俩之间。 1997年,那时我俩都在为《新晚报》投稿。小报有个“实话实说”栏目,那时发表作品,还把作者的地址一并发上。她看了之后,这不是我的邻居吗?这个人是谁呢?姓曾的姓氏又不是很多。是不是幼儿园的曾老师呢?邻居嘛!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有一天,我俩在擦肩而过中证实了这个问题,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因为我俩都喜欢文学,而喜欢文学的人也并不是很多。他热情地邀我去她家做客。她说:“来吧,晚上我给你包白菜馅儿的饺子。”当时我想,白菜馅儿的饺子有什么稀罕的,但看到她脸上洋溢的那种幸福欲滴的表情,我真的期盼的过着分分秒秒的倒计时。这顿饭,我和我爱人,还有我的小孙女儿都去了。孩子是最单纯的,一见面就玩到一起去了。我俩借着我爱人和赵林(詹淑娟的爱人),碰杯的酒香,吃着那既普通又有着特殊味道的白菜馅儿的饺子,谈天说地。谈孩子说工作,谈爱好,论人生,一直谈到深夜,醉到深夜…… 从此以后,我俩没有更多的观察,没有更多的猜测,也没有更多的考量。交流一下子就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她把她私密的两本**************生活的点滴和人生态度。的确,就像我对她白菜馅儿饺子的印象非常吻合。她是一个乐观阳光、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的人。我为什么要抄她的********对事物那种独到的见解。更因为她那些艺术的文字。她说,孩子是她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说到孩子的优秀,是和妈妈的教育密不可分的。我俩认识了之后,她就把孩子从新区幼儿园转到了我的幼儿园里。她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独到的见解的。有一次我在幼儿园里问:谁吃过肯德基?全体小朋友都举起了小手,唯有美美没有举手。然后我又问谁去过博物馆。全体小朋友都没有举手,只有美美望了望四周的小朋友,悄悄地举起了她的小手。差异啊!说起她的孩子,那真是有说不完的故事。 我的幼儿园那几年办得十分红火。是香坊区第一家能够定级的个体幼儿园。我反对小学化,是在玩儿中学的那种。有一次雨后,地上坑坑洼洼的地方积了一个小水坑。我就想上一堂即兴教育课。首先让孩子们看到水中的影子,教他们学习一个词汇“倒影”。然后进行文学方面的渗透。我写了几句开头儿,“清清的水像明镜,清清的水中有倒影”。然后我让孩子们观察周围的事物,按照老师的句式填词。我说了“蓝蓝的天”,美美好像不加思索地说,“白白的云”;有的说“高高的楼”,“绿绿的树”,好像所有的东西都说完了,美美却指着那些杂乱棚子说:“破破的棚”。虽然这句话有点不雅,但这既符合事实,又符合韵律。我当着小朋友的面表扬了美美,我百分之百的相信,这与妈妈的基因和妈妈潜移默化的传承是分不开的。 既然是前后楼住着,双休日*****************************************************************************************************************************************************************************************************************************************************************************************************************子也多。我的小孙女儿就心甘情愿地听这个小姐姐的命令。看到孩子们愉悦地成长,我们的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高兴。 这篇文章写的有些特殊,不是直接描写主人公,而是通过生活的接触点,窥探推测的X加Y等于Z,但不是凭空捏造,空穴来风。那年中秋节,她邀我去她家过节。我爱人和赵林他俩谈天说地,很是投机,他俩唠的酒酣耳热,他们喜欢看共同的频道,他们有共同的观点,好是融洽。我的女儿、外女儿和孙女,詹淑娟和我在阳台上,赏月作诗。轮流说首句,另外的人往下接,接不上的,喝口饮料。说实在的诗作得不是很像样,只不过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文化的气氛,詹淑娟说,每年不管什么节日***要跟孩子这样交流。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使孩子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美美那么小的年龄,就能写出那么清纯而又有哲理的小诗。也就不足为奇了吧!以后美美要考什么样的学校,以及在工大附中被选为少年大学生,去不去西安交大***要和我商量,我们的意见总是那么的吻合。 詹淑娟那种阳光的生活态度,在尚古街人们的心中也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时楼房两栋之间,都是用水泥铺成的路,可她竟在一个拐角处寻到了一米多的地方没被水泥覆盖,她在那里种上了许多花籽。她住在五楼,经常和美美抬着洗过菜的水下来浇花。我看她住的楼层比较高。浇水不方便。我就经常和孙女儿抬着水来浇花,也来呵护这些美丽的小生命。说实在的,那就是我们心中的半亩荷塘。到了秋天,芨芨草、步登高、地瓜花、鸡冠子……开的是那叫个鲜艳,真是姹紫嫣红的。特别是扫帚梅,高挑的茎,摇曳着浅粉色的花。不时地落到那些美丽的花瓣上。就像真的蝴蝶在传播着花粉。我被这种爱花的行为所感动。因此在《新晚报》上以“因为她心中有花”为题,赞颂了她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我们的心,我们的笔也在这五颜六色的花中绽放着。 说到邻居关系,我就不再赘述,就说一件小事吧:美美一次在楼下玩儿,腿卡出了血。她不去找妈妈,而是来敲我家的门。进门儿就说,爷爷,我的腿卡出血了。爷爷给她上了红药水儿,又吹了两下。就跑下楼去玩了。邻居嘛,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有的东西可以视而不见,可有的东西却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个躁动的年代,不少人都纷纷下海,而有能力的她却和赵林出双入对的上下班。早晨从我的窗前走过去,晚上又从我的窗前走回来。仿佛每一步走得都很坚实,那么从容,而又那么快乐。我问她,你那么有能力,为什么不自己干点儿啥?她说她喜欢那份工作,她经常会拿《哈轴工人报》上发表的文章给我看,那文章写得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滋有味的,每次我都认真地拜读,我俩之间的文字上的切磋是家常便饭,那种咬文嚼字,那种在文字里升华的感觉,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以后她搬走了,我的心里就好像出现了一个空洞。那是一个用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也填不满的空洞,虽然我们还会时常的见面一起吃饭。 后来我的老伴儿有病,经常住院,我和她的联系就越来越少了。直到老伴儿去世后,我在悲痛的天昏地暗时,詹淑娟又把我拉到她的“退管之家”群,这是一个人才济济、色彩斑斓的群体。在群中,天天有各位老师的聊天,就像大家庭一样。我在群中结识了好几位诗友和好姐妹。这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又见识了詹淑娟的泥塑,栩栩如生的泥塑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字正腔圆的歌喉更是让人咂舌称道。还有那具有传统味道,乡土气息的风俗画更是维妙维肖。特别是她的领导才能,令人称道。大家的想法、疑惑***是用换位的思考,客观的分析,入情入理的解剖,用交流的口吻展示给大家的。詹淑娟真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多才多艺的好干部。 近几年,哈轴像一个年迈的老人,举步维艰,可她负责的退休办年年还要举办春节联欢会,并年年精心排练节目,为正在衰老的哈轴涂上一抹生命的亮色,燃起一束希望之火。 哈轴工厂解体了。她依依不舍,因为这是她毕业之后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她唯一的一份工作,在人们都为自己的既得利益担忧时,她却在退休干部中征集稿件,去档案室采集数据,每天忙着审稿编辑,让《哈轴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烁着它那曾经的辉煌。 昨天我在群上看到她说她交了钥匙,我虽然在祖国的南疆,相隔千里,但我完全能感受到她心中的那份不舍。但我也相信,我完全相信,我一点儿都不怀疑的相信,她一定会从内心深处迈过这条人生转折的小河沟儿,因为河那边的柳暗花明等待着她去涂抹,那一贯素简的文字正等着她去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