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哒有约 品读《我们仨》

萌萌哒有约 品读《我们仨》

2015-12-04    06'31''

主播: 鸡汤萌萌哒

349 15

介绍:
生死两岸的思念——读《我们仨》有感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他们一家三人一起相伴走过了63个春夏秋冬。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只是最后的最后,仅剩着她一个人隔着生死两岸,思念着他们。本期的萌萌哒有约,我们一同品读杨绛的《我们仨》 米黄色的封面,在灯光下翻阅时,显得格外温暖。这本书是杨先生于92岁所著,她在书中描写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讲述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表达了她对他们深深的思念。 这本薄薄的书里,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各种修辞的堆砌,有的只是平实文字里细细诉说的温情。“等待是最烦心的,我叫自己别等,且埋头作我的工作。可是说不等,却是急切地等,书也看不进,一个人在家团团转”。当所牵挂的人不在自己身边时,心里便是这种焦急而无奈的心情吧!在这淳朴而真实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他们之间那涌动着的情意。 在如今各种社交媒体泛滥的年代里,人们的交往联系更加密切。可是在方便快捷的背后,产生的便是快餐式的爱情。“闪婚”“闪离”也不再令人稀奇。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爱情在那些浮躁、拜金的人眼中,便不再是纯洁的感情,只是用来消遣时间、追求更好生活的工具而已。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流传至今的誓言。世界上最浪漫的事便是和一个人一起慢慢变老。他们从风华正茂一起相伴到白发苍苍,直至最后,钱钟书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只是当他去世后,杨先生也失去了家,一个人苦苦地寻觅着归途。 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是人们在异地他乡最深的牵绊。在这个温馨的学者家庭里,杨绛和钱钟书先生对阿圆的爱如天下父母那般,喜爱又任其自由快乐地长大。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所以他们在阿圆生病时会那么牵挂;在阿圆离开后,又那么悲伤。而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是最真挚的,所以阿圆才会在生病时仍然惦记着为母亲做一份可口的早餐。那些细节里的温暖,让我感受到这个家庭里充满着纯洁的亲情。 长大,是一件不经意的事情。当我们在异地读着大学,离开了最担心我们的父母。“吃了吗?吃什么的啊?要穿暖和一点啊!”那些经常打来的电话,那些温柔的询问,是否曾被我们认为唠叨,认为厌烦,所以就在很短的时间里挂了电话,忘却了电话那头是最爱我们的人。主动打回家的一个电话,放假时常回家看看,也许这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因为当我们长大,他们也渐渐老去。 “1997年早春,阿圆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看到这几行字时,内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到一丝痛楚。我们更可以想象出,杨绛先生当时的悲痛与无助,可是最终她挺了过来,思念着他们,把他们一同生活过的岁月,再重温一遍,写下了《我们仨》。 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会遭遇失散,但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像杨先生那样勇敢地面对现实,坚强而淡然地生活下去,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吧! (文字来源于 安徽师范大学校网通 涂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