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纠结的德福阅读第三篇之Nicht Gesagt!

令人纠结的德福阅读第三篇之Nicht Gesagt!

2015-03-23    06'01''

主播: 国民德语johnson

2963 216

介绍:
如何鉴别德福阅读第三篇中的“Text sagt dazu nichts” ( 呕心沥血版 ) 陈 栋 ( 国民德语 ) 2016.03.04 版权声明:本篇全部内容归属国民德语及陈栋个人所有,请注意相关版权意识和法律条款,违法必究!欢迎下载app荔枝fm,订阅“国民德语”频道,随时随地玩转你的德语,也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Vielen Dank ! 新浪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豆瓣 / 百度搜索 / 荔枝fm : 国民德语! 本月26日,也就是周六,即将开启2016年度的第一次德福考试。相信这段时间以来,大家都处在紧张有序地备考之中吧。当然,最近Johnson也收到了不少伙伴的来信询问:阅读第三篇里的“Text sagt dazu nichts”真的很让人困惑,究竟该怎么来判断 ? 这样的问题不在少数,Johnson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因此,我也特地为大家作了一定程度的剖析,在今天分享我的总结经验,希望对你们此次3月的德福备考能够有所裨益。 首先,我们先要明确“Text sagt dazu nicht”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选项呢 ? 顾名思义,“Text sagt dazu nicht”,解释为“课文对此点没有说任何信息”。我们也可以通常理解为“im Lesetext nicht behandelt”,在阅读课文中没有涉及;或者是“im Lesetext nicht erwähnt”,在阅读课文中没有被提及。总之,不管你如何用德语解释,我们可以归纳为一点:“Text sagt dazu nichts”的核心要义就是:所给定的某个题目信息内容在文中没有被提及而已,简称“没提到或没说”。本文为了叙述的便利,我将在下文中用德语将其简称为“nichts gesagt”,缩写为“NG”,就是没有提到的意思。 其次,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算“没提到”呢 ? 这里,Johnson希望大家作一个观念的转变或颠覆:在阅读第三篇里的NG,往往指的是“一条给定的题目信息在文中没提到”。请大家在这里务必注意我们的用词,是“整条信息内容没有提到”,而不是某个局部单词没有提到。这是一个重大的理念认知。说来有点抽象,说白了,具有NG答案题目的特征是:往往会让你看到跟原文中所对应的某些单词或词组,给了你一个错觉,会去进行所谓的Ja或Nein选择,也就是“正误判断”,其实题目恰恰就是要忽悠你,利用你的心理,把你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完全吸引到你所谓“认识”的单词或者词组上来。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些许:其实,出题者就是用那些你看上去很熟悉的内容去“忽悠”你,让你进入一个陷阱。因此,我们一定要从信息,也就是Information的角度去剖析一个题目,而不是看见自己熟悉的单词就直接作出选择,往往这样会跟真正的“NG”失之交臂。一言以蔽之,NG的选项往往是最具有迷惑性的。 说了很多,都是理论化的内容,接下来,Johnson想结合实际的阅读课文和题目来给大家作一些深入的实战分析,希望能够给你更加直观的感受和判断力。我们必须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了便利起见,Johnson直接摘录与我们答题相关的文章定位区域,这样可以节省我们的时间和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 案例一: 原文: Wie die Basstöne einer Orgel bringen die Infraschallrufe der Elefanten die Luft stark zum Vibrieren, so dass Kathy Payne dies körperlich fühlte. 题目: Kathy Payne konnte auf die Luftvibration aufmerksam werden, die durch im Infraschallbereich liegende Elefantenrufe erzeugt werden, weil sie selbst Orgel spielte. 德福阅读讲究的是信息对应关系,我们先来分析下本题:从逻辑关系角度讲,weil透露出了“因果关系”,Orgel可能你未必懂什么意思,请作为“符号化处理”,切莫去翻译它。但是从动词spielte,你可以推断,它不是运动器械,就是某种乐器,本文与运动无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Orgel就是某种乐器。所以题目中的逻辑关系很清楚了:因为Kathy Payne ( 人名 ) 自己弹奏了Orgel这个乐器,所以她感受到了由大象的次声波吼叫所引起的空气震动。 这里显而易见的是,即便有点生词也没有关系,我们来看原文和题目的对应关系,左边是原文信息,右边是题目信息: (1) einer Orgel = Orgel (2) die Infraschallrufe der Elefanten = im Infraschallbereich liegende Elefantenrufe (3) die Luft stark zum Vibrieren = die Luftvibration (4) konnte auf... aufmerksam werden = körperlich fühlte 刚才我们把四大对应信息完全给大家罗列了,几乎一模一样。然而,本文最核心的部分却在于weil后面的从句。也就是说,判断的焦点在于:wie die Basstöne einer Orgel和weil sie selbst Orgel spielte之间是什么关系。前者使用了wie,表示“如同Orgel的贝斯音一样”,作了一个比喻;后者说“因为她亲自演奏Orgel这个乐器”。我不知道大家读到这里能否进行选择了:其实它的考点就在于原文中有没有提到Orgel spielen这么个一个动作。眼下,我们只看到出现了Orgel这个词汇,但是原文中没有任何一个字眼是spielen的替代表达。因此,Orgel存在,但是没有提到是否有Orgel spielen这个行为,因此必须选择NG。 这道题是典型的NG出题方式,因为在你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如此相同对应的四大信息点,给你感觉几乎完全对应,然而没想到的是,最终没有发生Orgel spielen这个动作,而只是把Orgel融进了一个简单的比方而已。因此,这是典型的“忽悠题”,所以大家一定要从宏观上整个信息链条上去加以把握,只要一个信息点没有说到,那整个信息就没有提及。 案例二: 原文: Dank Paynes Untersuchungen weiß man heute, dass Elefanten bevorzugt mit tiefen Tönen kommunizieren. Über zwei Drittel aller Laute liegen im Infraschallbereich. Anders als höhe Töne dringen die Infraschallrufe schätzungsweise bis zu zehn Kilometer durch die Savanne - und werden deshalb für elefantöse Ferngespräche genutzt. 题目: Elefanten fällt es schwer, hohe Töne zu erzeugen, deshalb liegen zwei Drittel ihrer Laute im Infraschallbereich. 这一段有点长。然而我们发觉题目中的deshalb一词透露出来,依然在看考我们“因果关系”。题目说:大象因为制造高音有困难,所以它们2/3的叫声位于次声波区域 ( 低音 )。原文中的意思则是:凭借Payne ( 人名 ) 的研究现在人们知道,大象更倾向于用低音相互交流。它们超过2/3的叫声位于次声波区域。与高音不同的是,次声波据说能够最远传播达到10公里,因此被用来进行大象之间的远程交流。 原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很清楚:大象偏爱用低音次声波交流的原因是传播得远,所以它们2/3的声音位于低音区。而题目信息则是:大象2/3的发生用次声波,是因为他们制造高音有困难。同案例一一样,原文中两次出现hohe Töne,那有没有动词schwer/fallen呢 ? 也就是有没有说“大象制造高音有困难”这个原因呢 ? 没有任何一个字眼表明这一条,即便它客观上是如此,我们也要选NG,因为在考试的时候,你的唯一做题判断依据是Text,是课文,而绝对不是课文文章之外的信息。然而,我们大部分同学都会情不自禁的去“脑补”,加入自己的信息去判断,那就不是“阅读题”了。 再换个思路,如果原文中说“大象喜欢用次声波交流,仅仅是因为声音传得远”,也就是原文中如果多了一个nur,那么逻辑就变了:说明这里面是唯一原因,因此“大声制造高音有困难”就反过来绝对不是原因,对不对 ? 因此,只要加了一个nur,答案就只能选Nein了。所以,答案的如何抉择都在出题者想要考察你的考点上。这才是阅读理解,而不是流于表面文字功夫。当然,讲到这里,我们觉得除了阅读之外,这里还涉及到了“逻辑”的成分了。 因此这里的考点是deshalb前的那个原因,大家首先要问自己的是“有没有这个因”,而不是“是不是这个因”? 这是思维的重大转变。 最后,Johnson想给大家总结下一班NG题所具有的出题特征: (1) 出题者的目的是忽悠,是把读者的心绪和思路搞乱,因此一般会给你很多很接近原文表达的说法,让你感觉不是Ja就是Nein; (2) 往往NG题目中存在逻辑关系的考察。常见的有因果;结果;让步;对比;比较等。大家一定要先问一问“有没有”,而不是“是不是”。 (3) NG题目中往往就差一个关键信息点没有提及,例如某个具体动词;比较级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主要的考察重点。 我们的应对之策: (1) 摒弃“非黑即白”思路,先看是否NG,扪心自问“是不是存在”,而不是“对不对”,然而再下结论; (2) 当看到与原文很接近的说法时,不值得欣喜若狂,而恰恰是风险所在,务必及时提高警惕; (3) 一般每次阅读第三篇总是有3个NG,从答案分布我们可以去判断那些最接近NG的题目,也不失为一种所谓的解题技巧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