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大道篇
第25章——[有物混2成]
【题记】
老子在致虚极 守静笃的状态下,返观“道”,对道的各种特征,如:惚、恍、寂、寥、窈、冥等,在几个章节之中进行描述;道在“逝、远、反”的运动之中,孕育了“象、物、精、信”等,并指出存在“道-天-地-人”的巨系统,且人-地-天-道级别逐次上升,低级别系统需要取法於高级别系统;而道自本自根,效法自己。第二讲“大道篇”综合了老子描述大道特征的几个章节而成。
【正文】
有物①混②成
先天地生
寂③兮寥④兮
独立不改
周⑤行⑥而不殆⑦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 名曰大
大曰逝⑧
逝曰远
远曰反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⑨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⑪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⑫
【注释】
①物:东西,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形而下的物质。
②混:浑然一体,内蕴“象、物、精、信”,浑然一体而未分离。
③寂:没有声音。如,寂静,形容无声。
④寥:没有形象。
⑤周:有两个意思:1、无所不至,如周到;2、环绕,如圆周,如环之无端。
⑥行:流动。
⑦殆:懈怠,停止;殆通怠。
⑧逝:离开。
⑨域:时空、宇宙。
⑩人:人与民不同。人在过去是指比较上层的,接近统治者、王者的意思。在现代,人与民都是一个意思。
⑪法:取法,效法。
⑫自然:自己这个样子。
【直译】
有一个东西浑然一体
先于天地就已经存在
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
独立存在,谁也无法改变他
循环遍及一切,运行永不停止
可以是天地万物的母亲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把他命名为道
再勉强把他命名为大
他不断变大而离去
离开而远去
远去又返回
所以说:
道很大
天很大
地很大
人也很大
宇宙内有四大
而人占了其中之一
人效法于地
地效法于天
天效法于道
道效法他自己
第21章——【孔德之容】
【题记】
这章讲大道,老子在返观状态下看到的道的一些特征,如:惚、恍、窈、冥、象、物、精、信等等,以此观察到万物最初始的状态。
【正文】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①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③兮冥④兮
其中有精⑤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⑥
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⑦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注释】
①物:这个东西,实有。
②象:氣之可见者,成象。
③精:氣的凝聚为精。
④窈:微小不可见。
⑤冥:幽远不可测。
⑥信:信验、真实、信息等诸多含义。
⑦甫:开始、初始;甫的本意为,苗刚刚从田里面生长出来的样子。
【直译】
大德的内涵、运作
只遵从于道
道表现为物的时候
是恍恍惚惚的
那样惚惚恍恍啊
其中有象的存在
那样恍恍惚惚啊
其中有物的存在
那样深远暗昧啊
其中有精的存在
精是那么的真切
其中有信的存在
从远古到现在
道的名字不能消除
依据他才能观到万物的开始
我为什么能知道万物开始时候的状态呢?
就是因为返观了“道”才认识到的
第14章——【视之不见】
【题记】
本章老子指出,大道是无法用五官和外在的身体直接感知的,具备“夷、希、微”的特点,不上不下不前不后,无空间感,必须“致虚极守静笃”以“观”大道,方知其中的“象、状”。帛本提出,“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通行本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本章的看点。古、今之异,孰是孰非?
【正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①
听之不闻名曰希②
搏之不得名曰微③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④皎
其下不昧
绳⑤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⑥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⑦
【注释】
①夷:看不见。
②希:稀少。
③微:小之意。
④不:表示否定;不是这个东西,不是这个样子的。
⑤绳:绳为绳索,两股交叉,也有绵绵不绝之意;一说为黾[mǐn],转意为冥,也能说通;总之有绵绵不绝,通向幽远不可见之象。
⑥御:掌握、驾驭。
⑦纪:散丝的头绪,通于“统”。
【直译】
用眼睛看,却看不见,叫做夷
用耳朵听,却听不到,叫做希
用手抓挠,却抓不到,叫做微
这三个东西无法去进一步的追究
所以把这三个东西混为一个东西
往上看,上面并不明亮
往下看,下面并不暗昧
渺茫啊,无法使用语言来形容
要重新回到无物的状态下才能认识到道
这就叫:
没有形状的形状
这就是还没有形成物的时候的象
这就叫做“惚恍”
从前面看,看不到头
从后面看,看不到尾
要用上古传下来的道来把握今时的有形万物
能知道上古的最初始
这就是把握了道统
第0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题记】
本章宗旨为,道是冲虚的,渊深的,是怎么也用不完的,是万物的宗祖。没有锐利、无有纠纷、内敛光芒、与万物通。道者同于道,也可以认为这就是道人的修养。
【正文】
道冲①
而用之或不盈②
渊③兮
似万物之宗
挫④其锐⑤
解⑥其纷⑦
和⑧其光⑨
同⑩其尘⑪
湛⑫兮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⑬帝之先
【注释】
①冲:古字为盅,器虚也;冲虚;道的本体为虚。
②用:道,虽然本体为虚,不可能落到一物上;但是他的用是无止无尽的;道有体有用。
③渊:渊深。
④挫:挫掉。
⑤锐:锐利。
⑥解:解脱。
⑦纷:纠结。
⑧和:含蓄。
⑨光:无形的内光,返观可见。
⑩同:混同、通于。
⑪尘:细小的土。
⑫湛:没、沉,形容道不可见。
⑬象:氣之征兆、内景。
【直译】
道是那样的冲虚
而怎么用也用不完
道是那么的渊深
好像是万物的宗祖
他不露锋芒
超越了纠纷
含蓄着光芒
混同着尘土
道是那样的无形无象啊
好像是不存在一样
我不知道它来自何处
在象与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本篇总结】
第二讲《大道篇》通过4个章节的整合,将老子对大道的返观集中在这一讲描述。首先是通过对大道进行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再通过“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暗示此乃生成天地人的关键;并建立起“道天地人”的巨系统概念;然后描述老子在虚极静笃下返观到混沌元氣“惚、恍、窈、冥”背景下的“象、物、精、信”的情状;而道本体冲虚,在“象帝之先”,却“用之或不盈”;最后告知,大道非五官和外在身体能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可以用天地间有形万物的现有经验对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