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拗救的几种情况

关于拗救的几种情况

2024-06-22    13'26''

主播: 爱心永驻🐴

103 0

介绍:
关于拗救的几种情况 拗救,从宽泛的分类来说,只有本句拗救和对句拗救两种,我们这里先讲本句拗救。所谓本句拗救,就是在同一句中既出现拗,也出现救的情况,拗救问题都在本句之内解决。本句拗救的第一种情况是五言的“平平平仄仄”第三字出现拗或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出现拗,本该平变成仄,如果不进行补救,将会出现三仄尾的毛病,因此需要倒数第二字将仄改成平,进行补救。这种情况下,倒数第三个字出律成为拗,倒数第二个字再次出律进行救。比如“举头望明月”,“望”字所在的位置本应是平声,但是这里成了仄声,所以倒数第二个用“明”字平声来补救。我们再看一个五言的例子,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寒山转苍翠”,“转”字拗,“苍”字救。七言之中的例子,我们也可以找几个出来看。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一》“庾信平生最萧瑟”中的“最”字拗,“萧”字救;《咏怀古迹其四》“伯仲之间见伊吕”中的“见”字拗,“伊”字救;陆游的《夜泊水村》中“记取江湖泊船去”中的“泊”字拗,船字救。这一种情况,多半用末联的上句(绝句第三句或律诗第七句)。比如王维的《观猎》“回看暮云处”,李商隐的《蝉》“烦君最相警”等,都是用在第七句上。本句拗救的第二种情况是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诗“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平生变成了仄声,第三字就需要由仄声变成平声来补救,变成“仄平平仄平”的格式。五言的例子比如李商隐的《蝉》“故园芜欲平”中“故”字拗了,需要“芜”字来救。七言的例子比如贾岛的“未到晓钟犹是春”中的“晓”字拗,“犹”字补救。这种格式的拗,如果不补救,就会出现孤平(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的毛病。关于孤平,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孤平的毛病只出现在有韵脚的句子中,如果在没有韵脚的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那么只能算是特殊拗句,而不是犯了孤平的病句。比如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这一句,只有一个身字平声,其他的全部是仄声,但由于末字不押韵,所以是拗句而不是孤平。在同一句中的拗救,就是以这两种格式为主的,一个是用在出句中,为了避免三仄尾;一个是用在对句中,为了避免孤平。所以追根究底,拗救是为了解决诗歌创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而相对于三仄尾,格律诗对于三平尾的要求放得较宽,很多时候可以使用,关于三平尾成为大忌的规矩,其实到清朝才确定下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唐诗中不少三平尾的诗句,也就没有特别针对三平尾的拗救格式了。比如王维的“花枝欲动春风寒”,其中春风寒,三平;李商隐的“一弦一柱思华年”,其中“思华年”,三平。在这种三平的诗歌中,我们在吟诵的时候,需要注意,不是三平吟诵的,而是倒数第三个字吟成仄声。拿上两句来说,“春“”思“,吟成入声,来解决诗歌本身存在的三平尾问题。对句相救,就是出句出现了拗,依靠对句对应位置的字平仄调整进行补救的情况。本句拗救的拗和救既可以出现在出句中,也可以出现在对句中。而对句相救的拗一定只能出现在出句中,救一定只能出现在对句中。对句相救的第一种情况是五言诗第三个字用了仄声,诗人往往在对句第三字改用个平声来补救或者七言诗第五个字用了仄声,采用对句第五字改用个平声来进行补救。五言原本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现拗救之后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如李白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出句“孟”拗了,对句同一位置“天”来补救。七言原本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有了拗救就改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比如王维《辋川别业》中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出句的“绿”字拗了,对句“红”来补救。这种情况的拗救,只出现在倒数第三个字上,拗和救的位置都是固定的。第二种对句拗救五言诗出句第四个字拗,对句第三个字救。格式由正常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如:笔下无一字,心中诗万行。七言诗的出句第六个字拗,对句第五个字救。格式由正常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五言的例子还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句的“不”字拗,对句“吹”进行补救。第三种情况是将对句拗救和本句拗救结合在一起,五言的出句第三字拗、对句的第一字拗,用对句的第三字进行一次性补救;七言的出句第五字拗、对句第三字拗,用对句的第五字进行一次性补救。这种拗救极为复杂,因为涉及到两种拗救的综合运用。五言如李商隐《蝉》中“薄宦梗犹泛,故园芜欲平”,出句的“梗”、对句的“故”都拗了,使用对句的“芜”来补救。七言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竹”、“自”都拗,用“沙”字来两救。这种情况下,补救的字都是看作补救了两次,而不是一次。在这种拗救中,还有一个变种,即五言诗出句第一、三字都拗了,也用对句的第三字一次性补救。如李白的《送友人》一诗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出句“挥”“自”拗了,用对句中的“班”补救。而更为复杂的是,这种情况下,又会出现出句拗了,对句如果没有拗,那么就可以不补救。比如同是李白《送友人》一诗中,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出句的一拗了,但是对句并没有进行补救。再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出句的“接”拗了,对句也没有进行补救。对句相救还有一种非常罕见的,只出现在七言诗之中,即七言诗出句的第六字拗,用对句的第五字补救。这一类的拗救,我们需要了解,但是不需要太过注意,出现的比较少,在创作过程中一般也不推荐使用。比如陆游《夜泊水村》中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出句“有万”和对句的“向”都拗了,对句用“无”字救。这是拗救之中最为极端的例子,出句只有一个“身”字平声,其他的都是仄声,对句只用一个“无”字来救。拗救大致就是这么七种类型,其中三种是本句自救,四种是对句相救。总体来说,拗救是诗词学习中最难的难点,尤其对于完全按照平仄格律来对照的初学者来说,拗救简直就是杀手,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先作了解,知道拗救和拗救的基本规律,暂不过于深究,等到对诗词的越来越熟悉之后,拗救会很自然地被吸收进来。
上一期: 161诗经小雅鹿鸣
下一期: 千家诗24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