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04

庄子齐物论04

2024-10-10    06'44''

主播: 爱心永驻🐴

48 2

介绍:
body{padding:15px;font-size:16px;} h1{font-size:22px;line-height:155%;} h2{font-size:21px;line-height:155%;} h3{font-size:20px;line-height:155%;} h4{font-size:19px;line-height:165%;} h5{font-size:18px;line-height:165%;} h6{font-size:17px;line-height:165%;} p{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10px;line-height:175%;} img{max-width:100%;overflow:hidden;} a{color:black;} body{padding:15px;font-size:16px;} h1{font-size:22px;line-height:155%;} h2{font-size:21px;line-height:155%;} h3{font-size:20px;line-height:155%;} h4{font-size:19px;line-height:165%;} h5{font-size:18px;line-height:165%;} h6{font-size:17px;line-height:165%;} p{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10px;line-height:175%;} img{max-width:100%;overflow:hidden;} a{color:black;}庄子共读第三周第4天总第18天(2024.10.10)庄子·齐物论 04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yǔ/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yé?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kòu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wū乎/隐/而/有/真伪?言/恶wū乎/隐/而/有/是非?道/恶wū乎/往/而/不存?言/恶wū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shū。枢shū/始/得其/环中,以/应yìnɡ/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参考译文: 如果各人都拿自己的意见作为衡量的标准,那么谁会没有自己的标准?难道只有智者才有吗?事实上愚者也有啊!如果在没有形成主见之前就乱分是非,这跟今天去越国而昨天到了一样不可能。这就是以无标准作为准则。人们果真是在说话呢,还是不曾说话呢?人们认为他们说的话不同于小鸟的鸣叫,那么到底是有区别呢,还是没有区别呢?道被什么遮蔽才出现了真伪?言被什么遮蔽才有了是非?道怎样往而不存?言怎样存而不可?其主要原因是道被成心所遮蔽,言被华丽的辞藻所覆盖。从而也就有了儒家和墨家是非争辩;以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想要非其所是而是其所非,则不如以明鉴破除是非。世间的万物非此即彼,自彼看不见此,自此看不见彼。所以彼出自此,此也因乎彼;彼此是相对而成立的。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有可即有不可,有不可即有可;有是就有非,有非就有是。所以圣人从不以此来考察事物的本然状态,而是因顺自然的道理。因为此即是彼,彼即是此,所以从此看有是非之分,由彼看也有非之分。事物真的有彼此之分呢,还是真的没有彼此之分呢?只有一个途径能让事物彼此不相对待,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大道的枢纽也就占据了关键的位置,从而可以顺应事物的自然变化。因为是非的变化无穷无尽,所以不如以明鉴之心来关照事物的实情。庄子•齐物论04解读(一)谁是 谁非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一个人如果跟着自己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个观念,各有立场,各有主观,“而师之”,认为自己这个是对的,是最高明的,然后用自己这个高明的观念,解释一切。譬如每个zong教,每一个哲学家,解释生命的根本,都有各自的理论。乃至于fo法,小乘、大乘,各zong各派,都有各自解释的方法。这些理论都是“随其成心而师之”,是把自己的心理,构成了一个心理情态。拿现在新的哲学观念,就是构成了自家意识思想的形态,再拿自己这个意识形态来判断一切,观感一切。如果认为这样是了不起的zhen理,认为自己就是大shi的话,“谁独且无师乎”,哪个人心里没有一个老师啊!所以,都看不起别人,因为都自认有高明之处!而且我的高明不传给你呀。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一套真理,有一套理论,认为自己都很高明,悟道了。这一种心理状况,“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他的这个道理啊,不需要另外拿一个逻辑或思辨的方法,来研究替代。总而言之,都是你自己心理作用,“而心自取者”。这是观点上面的自取,构成了一套理论,构成了一套哲学。下面一句话,整个的分数给你打零分。“愚者与有焉”,愈笨的人,愈认为自己的理论高明,愈认为自己对。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未成乎心”,假使一个人心里没有一个主观的观念,没有成心“而有是非”,借用西方zhe学的观念,绝对客观地看一切的事物,看一切的现象,庄子就说了一句名言,“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假定当时庄子这篇文章在楚国写的,在湖北、河南之间,要到南方越国浙江去,就是说,今天动身到越国,不能说今天到,而说从前就来到了。这个讲的是什么概念?换句话说,就是你今天去mei国,刚刚到了mei国下了飞机,人家问你几时来的?你却说,我没有动过呀,我从前就来到这里,就是这个话。你说庄子这个说法通不通?“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我一万年前就在这里,没有动过。 后来fo家有位了不起的人物,僧肇法师,是鸠摩罗什fa师的弟子,他的名著《肇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其中有一篇很quan威的论著,叫作《物不迁论》,说明yu宙万有没有迁动。其中的名句:“旋岚偃岳而常静, 江河竞注而不流。” “旋岚”是大台风的名称,那个风转起来,把山都吹垮了,所以叫旋岚风。“偃岳”,大风来,把阿里山啊,五岳都吹倒了,好像大地震来的时候,把地球都震垮了。僧肇fa师说,这个时候,yu宙都常静,没有动过。“江河竞注而不流”,他说长江黄河的水,昼夜长流,如果你懂了,悟到了物理万变不离其zong的道理,这个水,并没有流动。这篇文章说物不迁,中间的重点也提到“今日适越而昔至也”的理由和发挥。 后来到了明朝,禅zong憨山da师,他在山上住茅棚好几年。他wu道了,是什么时候悟的呢?有一天打坐起来小便,一下子看到自己的小便,“江河竞注而不流”,哈,开悟了!禅宗的悟很难懂啦!古人读书都是背的,憨山大师把僧肇法师这些名文,背得很熟,因此在那个时候一启发,开悟了。 “今日适越而昔至也”,现在拿新的物理观念,不作哲学观念的解释,譬如我们今天晚上十点零一分,在tai北车站买一张票到gao雄,或者快车五个钟头,慢车七个钟头,明天到了gao雄。我们可以说,昨夜十点钟上车,今晨到了高雄,可是我们没有动过,还在tai北。因为我们在tai北上了车,火车在开动,但这个地球在转,在动,转了半天,还是转到原来的地方了,所以没有动过,一切都没有动。我们在地平面上看火车开到了gao雄,实际上,地球转得很快,还是在tai北那个相对位置,你永远没有动过。用科学的道理,我们大概可以了解,但庄子现在提出来:“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却产生一个问题,人世间哪个是真理?哪个是“是”?哪个是“非”?哪个对?哪个不对?对与不对,都是人的师心自用。就是说一个人有成见,有主观的观念,自己认为这样对,就是对,都叫作师心自用。有许多同学写报告,写日记给我,写成“私心自用”,写错了,应该是这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