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大宗师07及解读

庄子,大宗师07及解读

2024-12-05    26'46''

主播: 爱心永驻🐴

24 0

介绍:
body{padding:15px;font-size:16px;} h1{font-size:22px;line-height:155%;} h2{font-size:21px;line-height:155%;} h3{font-size:20px;line-height:155%;} h4{font-size:19px;line-height:165%;} h5{font-size:18px;line-height:165%;} h6{font-size:17px;line-height:165%;} p{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10px;line-height:175%;} img{max-width:100%;overflow:hidden;} a{color:black;}庄子·大宗师 07   子祀sì、子舆yú、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kāo;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俄而/子舆yú有病,子祀sì/往问之。 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lǚ发背,上有五管,颐yí隐于齐,肩高于顶,句gōu赘zhuì 指天,阴阳之气/有沴 lì ,其心闲而无事,胼pián 鲜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rǔ恶wù之乎?”曰:“亡wú,予何恶wù!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sī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xiāo 炙 zhì ;浸假/而/化予之尻kāo/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gēng 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xuán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wù焉!”参考译文: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互相谈说:“谁能把‘无’当作头颅,把‘生’当作脊梁,把‘死’当作尻骨,谁能知道生死存亡是一体的,我们就和他做朋友。”四个人相视而笑,内心相契,就一同做了朋友。一会儿子舆生病了,子祀去看他。子舆说:“伟大啊!造物者,把我变成这样一个拘挛的人啊!”子舆腰弯背驼,五脏血管向上,面颊隐在肚脐下,肩膀高过头顶,颈后发髻朝天。阴阳二气错乱不和,可是他心中闲适而若无其事,他蹒跚地走到井边照见自己的影子,说:“哎呀!造物者又把我变成这样一个拘挛的人啊!” 子祀说:“你嫌恶吗?” 子舆说:“不,我为什么嫌恶!假使把我的左臂变做鸡,我就用它来报晓;假使把我的右臂变做弹弓,我就用它去打斑鸠烤了吃;假使把我的尻骨变做车轮,把我的精神化为马,我就乘着它走,哪里还要另外的车马呢!再说人的得生,乃是适时;死去,乃是顺应。能够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的人,哀乐的情绪就不会侵入到心中,这就是古来所说的解除束缚。那些不能自求解脱的人,是被外物束缚住的。人力不能胜天然由来已久,我又有什么嫌恶的庄子大宗师07解读(二)庄子说不能胜天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庄子说,我们得到这个身体,活在这个世界上,“时也”,这个代表一个机会,一个时间。有了这个机会,有了这个时间,才叫我们活个几十岁。万一生下来就死呢!时间短一点就跑也行,没有什么舍不得,所以“得者,时也”,这是个机会。“失者,顺也”,生命结束了,要回去是应该的。本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我嘛,忽然跑出一个我来,就在世界上玩了几十年,很够本了。当初什么都没有带,光光地来,又吃又住,又玩,又骂人又吵架,玩了几十年,蛮有趣的。回去就回去,应该的嘛,没有什么了不起。 所以后来中国文化有一句名言,“安时处顺”,这四个字是常用到的典故、原则,就是从《大宗师》这一篇来的。所以他说“安时而处顺”,活着的时候,把握现在,现在就是价值,要回去的时候,很自然地回去了。所以,一切环境的变化、身心的变化都没有关系,那是自然本来的变化。常常有许多朋友讲起,要这样那样,尤其到了晚年。孔子也讲,人到了老年有一个大戒,就是“戒之在得”。人老了以后,手抓得愈紧,思想也抓得愈紧,因为来日无多,日暮途远,太阳要下山了,前途茫茫,所以生怕把握不住。那些所谓平常不爱钱的,老了特别爱钱,平常很大方的,老了,儿子也是我的,女儿也是我的,孙子也是我的,因为他没得抓了啦!总想抓,这就不懂这个生命了,所以不知道处顺。 人一到老了,这个世界给你玩那么久了,已经很够本,要顺其自然。如果懂了这个道理,“哀乐不能入也”。所有喜怒哀乐没有什么,情绪都不动,情绪不动不是灰心喔!是自然就空了。有什么可喜欢的!当然不是叫你不喜欢,你高兴笑就笑一下,笑完了也算了,要哭就哭一场,哭完了也算了,“哀乐不入于心”。他说这个道理最难懂了,这就是道。佛家禅宗讲悟,就是要悟这个道理,要看通了人生。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古人这个“县”就是“悬”。什么叫县解呢?就是最高明的见解,勉强再加解释,形而上哲学的道理就是县解。如果严格地讲,像县解、造化这些题目,包含的意义都很多。简单地说,就是理解到了,懂得了这个就是道。后来有人写成这个“悬”,人应该个个有这个智慧,了解这个人生,而得道了。“而不能自解者”,但是人生本身得不到解脱,达不到悬解的解脱境界,“物有结之”,因为被物理的环境困惑了,被它拴住了。 我们在座研究佛学的朋友,你们就看出来了,很多佛经上翻译过来的名称,什么“解脱”啦,心中的烦恼妄想叫作“结使”啦,套用庄子的特别多。所以有了高明的见解,悟了道的人,自己就得解脱了。人如果不能得解脱,自己就很苦恼。 “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这是最后的结论,他说宇宙万物不能胜天,这个天就代表道,不是天体的天,也不是什么自然科学的天。万物离不开道的境界,就是物也不能影响心,心就是道。但是讲一个“心”字,我们容易把它降低了,好像把自己的思想当成心了,这个心,包含了思想、精神、物理(生理),三部分一体。而古人尤其庄子不用这种字眼,他就用“天”,或者“道”这一类的字,就是代表心物是一体的,所以“物不胜天”。他说我们何必为外物困扰了自己呢!能够把万物看空了,看通了,不被困扰,就不被束缚了。所以,我们又何必讨厌这个身体,乃至于物理世界的东西呢!下面另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