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经典诠释的意义
主讲:深圳大学哲学系 景海峰教授
时间:2016年1月27日19:00
场所:“珞珈山-空中杏坛”微信群
主持人:姜含琪 李加武
景海峰教授简介:
职务:现任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国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通讯研究员。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专著:《熊十力》、《梁漱溟评传》、《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熊十力哲学研究》、《诠释学与儒家思想》、《中国哲学的当代探索》等。
编著:《当代新儒家》、《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百年中国哲学经典》(5卷)、《传薪集》、《文明对话》、《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拾薪集》、《生命的涵养》等。合作整理校点《熊十力全集》(9卷10册)等。执编《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4辑)、《文化与传播》(5辑)等。
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所获奖项:《梁漱溟评传》(“国学大师丛书”之一)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儒家思想现代诠释的哲学化路径及其意义》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获深圳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优秀著作一等奖,《20世纪儒学的三次转折》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从诠释学看儒家哲学的教化观念》获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颁发的2011年傅伟勋基金会最佳论文奖,《熊十力哲学研究》获深圳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优秀著作一等奖、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交流访问经历:多次赴港台地区和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法国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访问交流。
目前在研的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儒学与诠释学”(项目主持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子项目负责人)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藏》精华本”(子项目负责人)等。
讲座资料:
景海峰先生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经典”的定义,“经典”具有“活”的特性,具有思想的活性,具有可遗传性,具有传承的意义,代代相传,源源不竭。就儒、释、道等经典而言,具有漫长的积累过程,充满着对自然、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系统化、经典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其意义慢慢稳固下来,但是其意义也是在不断充实、塑造。就儒家经典而言,儒家经典到汉代大致有了一个确定的模式。在确定的过程中,其恒常性、普遍性的身份和意味得到确立,但也不丧失其可解释性、可发展性,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而不断得到充实、发展。基本的解经模式开始于汉代。在诠释的过程中,又会产生很多的“新”意。所以我们今天在做经典诠释的过程中,就应该结合我们的时代问题、需求,在经典中汲取养分。
二、“经典”的扩展、典范转移问题。历史上的经典处在封闭的文化系统中,要上升到经典的地位需要经过极为严苛的过程。现在我们对经典的理解,经历了去神圣化、泛俗化的过程,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但却没有一个严格的范畴,这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经典”。与古代的经典属于不同的范畴。在现代视域下,我们尝试这样进行“经典”界定:1.最大范围,按照墨子的达名之意,经典没有学科之分、古今之别,包括一切学科的经典之作。2.类名,人文社科类的经典之作。3.最小范围,对文化走向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经典,例如各大宗教的经典。在这样的理解视域下,我们也可以对儒家经典进行再划分、区别,儒家经典在最小范围上就是指六经、十三经之类根本性文本。典范转移问题,经典会随着时代进行重塑,其意义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既有渐进性的发展,也有革命性的变更,前一种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中,后一种主要体现在西方传统中。经典的“原意”是很有限的,之所以成为具有高度普遍性的文字,经过了一个不断叠加、积累的过程。这也为我们现在对经典进行诠释提供了可能性,诠释不是完全另起炉灶,而是对文本意义的“逼显”、“扩容”。
三、经典的恒常性和意义性。在古代,儒家经学代有解人、不断更新;而在现代,随着时代发展,经学模式式微、已经变形走样了。文本虽存,意义全新:从“经典”走向“材料”。如何解读经典的意义,已经从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之下。在当今时代下,如何重新诠释经典、转“活”经典,是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