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五章》
经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1)。寂兮寥兮(2),独立不改(3),周行而不殆(4),可以为天下母(5)。
注释:(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李零按:“有物混成”,简本作“有状混成”。刘笑敢按:“状”比“物”更有原初、原始的意味,“有状混成”比以后诸本的“有物混成”更能体现“道”似有非有、似无非无、亦有亦无的特点。王弼注为“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谁之子,故先天地生。”河上公注为“谓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在天地之前。”(2)寂兮寥兮:李零按:竹简本作“敚穆”。陈鼓应按:“寂兮”,静而无声。“寥兮”,动而无形。河上公注为“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3)独立不改:陈鼓应按:形容道的绝对性和永存性。河上公注为“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王弼注为“无物(匹之),故曰‘独立’也。返化终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也。”(4)周行而不殆:陈鼓应按:简帛本均无此句。“周行”,有两种解释:一、全面运行。“周”作周遍、周普讲。王弼注:“周行,无所不至。”二、循环运行。“周”作环绕讲。今译从后者。“不殆”,不息。“殆”通“怠”。刘笑敢按:“返者道之动”是道的运动特点,这是指事物发展会重复回到类似于原点得现象,“周行”的说法会导致机械性圆周运动的误解,传世本所加并不准确。河上公注为“道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讬阴不腐,无不贯穿,(而)不危殆也。”(5)可以为天下母:按:“天下母”,惟帛书本作“天地母”。河上公注为“道育养万物精气,如母之养子。”
译文: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道德经·二十五章》
经文: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6),强为之名曰大(7)。大曰逝(8),逝曰远,远曰反(9)。
注释:(6)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按:竹简本和帛书本均无“强”字。字之上通行本缺“强”字,陈鼓应认为应据傅奕本补上。刘笑敢认为“实无必要”。本句,河上公注为“我不见道(之)形容,不知当何以名之,见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曰道也。”王弼注为“名以定形。混成无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夫名以定形,字以称可。言道取于无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称最大也。”(7)强为之名曰大:陈鼓应认为“大”形容道的没有边际,无所不包。本句,河上公注为“不知其名,强(名)曰(大)。大者高而无上,罗而无外,无不包容,故曰大也。”王弼注为“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称最大也。责其字定之所由,则系于大。(夫)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故曰‘强为之名曰大’。”(8)大曰逝:“曰”,陈鼓应认为可作“而”或“则”字解,以下同此。“逝”指道的进行,周流不息。本句,河上公注为“其为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在下,乃复逝去,无常处所。”王弼注为“逝,行也。不守一大体而已,周行无所不至,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