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齐物论》11 原文: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译文:如果只一句个人心中的成见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那么谁会没有一个标准呢?那何必要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呢?只是从自己内心去寻找就好了。即使是愚人也一样又他自己的标准呢。如果说心中没有成见,却已经有了是非观念,这就好比说今天要到越国去而昨天已经到了,这是把没有当成有。把没有当成有,即使是神明的大禹也搞不清楚,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庄子 齐物论》12 原文: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译文:人所发出的言论并非像风吹洞穴那样出于自然。说话的人各持立场而自有其一套言论,但他们所言的对象却并非固定不变的。他们真的有自己的言论吗?还是从来就不曾有过自己的言论?他们认为自己的言论和刚出壳小鸟的鸣叫声不同,这两者有区别吗?还是根本就没有区别?
《庄子 齐物论》13 原文: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译文:大道为什么会被遮蔽而出现真伪之辩呢?至言为什么会被遮蔽而有是非之争呢?大道本是无所不在的,为什么会往而不存呢?至言本是无处不可的,为什么会存而不可呢?大道被一孔之见所遮蔽,至言被浮华之词所隐藏。所以产生了儒家墨家之类的是非争辩,他们都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所肯定的,那么,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事物的本源。
《齐物论 14》 原文: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译文:万物相互形成“彼此”,万物没有不是彼的,没有不是此的。从彼方来观察就看不到此方这一面的实际,从此方的立场来了解才能真正知道。所以说,彼是由此的对待而出现的,此也是由于彼的对待而形成的。彼和此是相对而生成并一起存在的。虽然,不过,它们同时生起也同时幻灭,同时幻灭又同时生起,刚认为可以时不可以的念头已经产生,刚认为不可以时可以的念头已经萌芽。有因之而认为是,就有因之而认为非;反之,有因之而认为非就有因之而认为是。所以圣人不采取这条分辨是非的路子,而是以天道来观察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顺应事物之自然。
《庄子 齐物论》15 原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译文:此也就是彼,彼也就是此。彼有彼的一套是非,此有此的一套是非,真的有彼此之分吗?真的无彼此之分吗?如果超脱了彼与此、是与非的对立关系,就称为掌握了大道的枢纽。掌握了枢纽,就好比掌握了圆环的核心,可以应对无穷的变化。用是非的观点来分别事物,是的变化无穷无尽,非也是一个无穷的系列。所以说,不如用清明的心去观照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