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当90后,感觉还不错。”
原创 2017-12-12 浮笙姑娘 概率论
回到家打开跑步机,准备走几分钟热热身。
打开手机,看到朋友圈正在疯转几篇文章,带着各种哭笑不得的表情:
“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
“第一批90后身体已经垮了。”
“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
……
哈?
我还在热身呢,就有人说我凉了。
配 乐:《推开世界的门》
我,出生于1991年5月20日,标准的第一批90后。
毕业后,投了几封简历,便打包几件衣服,只身到了上海。
在上海辗转过三家公司,体验过在人民广场地铁里被挤到变形的滋味,也曾独自一人搬过6次家。
工资,三年里翻了四倍。
每天的日常是:
早上9点,路上捎着豆浆油条准点到达办公室,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晚上6点,走30分钟的路回家,吃个水果或酸奶,打开电脑,开始一边刷着知乎、微博、豆瓣,一边改稿子。
晚上9点,即使再忙再累,也会抽出1小时运动,以维持内心的秩序和生活的平衡感。
12点多左右,处理好一切事情,洗漱完毕,打一局游戏,睡觉。
宅,极其喜欢一人呆着,亲近的朋友不多,但能说真心话的也有几个。
单身十几年,无房无车。
房价和物价越涨越高,但依旧想在30岁之前,买一栋属于自己的大房子,上海买不了就去杭州。
作为第一批90后,最苦恼的不是脱发、胃垮、离婚等大家普遍认为的问题——
而是穷。
但好在,穷得不绝望。
因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生活也在慢慢朝着好的方向前进。
这两年,认识了各种年龄层的人。
室友的表弟,今年12岁,最近正在准备出国。偶尔翻了下他的朋友圈,发现全是些有关政治时事的观点,犀利又尖锐。
家门口有个装修精致的桌游吧,店主是个40多岁还没结婚的中年大叔,每次去那里都会发现,他正在和其他客人玩成一片。
同事的妈妈50多岁了,天天和女儿发表情包斗图,养了两只猫,最大的乐趣就是带着猫去旅行。
而我同年龄段的朋友,有天天修仙的熬夜党,有喝着枸杞的养生党,有头发浓密的小仙女,有少年白头的程序猿,有高中就辍学结婚现在有两个娃的辣妈,有自己创业融资几轮的职业女性。
15岁,25岁,35岁,45岁,55岁。
每个年龄段,都有各种各样的人,做着符合或看似不符合这个年龄段的事情。
而当我们被“第一批90后”、“最后一批80后”、“退出舞台的70后”等词汇归类的时候,似乎正在被裹挟着奔向大众的视野,等待审视。
每一代年轻人都曾被妖魔化。
每一代中年人都曾被诟病。
但事实上,我们的困惑、迷茫、焦虑并没什么差别,我们所快乐和期待的事情也都如此相似。
十年前的80后,被批判,被代表,被嘲讽,被称之为“垮掉的一代”。
十年后的90后,依旧在媒体和大众的关注下,被定义,被神化,被捧起又摔落。
都说我们“这批90后”很丧。
确实,有时嘴上会忍不住抱怨生活很糟糕,往社交网络上发两张马男里的截图和自嘲的表情包。
可实际生活里,还是会卯足劲,去多学一点,多尝试一些,然后变得更好一点。
并没有因为年轻,就不知道这世界的残酷和温柔。
偶尔的自黑和自嘲,不代表真的认可自己是这样的人。
我们会丧一阵子,会自我怀疑,会想撂挑子不干了,也会为自己想做的事情拼尽全力。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给90后下“油腻”、“秃顶”、“佛系”的定义,越来越多的同龄人都接受这样的设定,甚至以此自嘲和互黑时——
会觉得有点难过。
就像一个在沙漠里蹒跚了的人,已经身心俱疲了,偶尔歇会,周围人的声音却此起彼伏:
别走了,过会儿你会死在这里的。
可凭什么呢?
明明我们已经坚持了这么久,才走到了这里。
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
每过一年,就长大一岁,这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谁不都是这么长大的吗?
在《今生是第一次》中,女主角智昊跟男主世熙相遇的最后说道:
“反正今生大家都是第一次。”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人生。
不要油腻,不要垮掉,不要秃顶,不要凑合着过。
祝我们好运。
“ 希望能健康活到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