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护,避开这十个常见误区

疫情防护,避开这十个常见误区

2020-02-27    04'58''

主播: FM949923

440 2

介绍:
  浙商5分钟,听见商业的未来。我是妍妍。今天是2月27日,星期四。   眼下正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浙商音频将陪伴您度过这段时光,请听特别策划——“请您跟我这样做”。   先看疫情数据,2月2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33例,新增死亡病例29例,新增疑似病例508例。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750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2823人,重症病例减少406例。   关于抗击疫情,最近好消息不断。今天上午,广州医科大学举办疫情防控专场新闻通气会,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表示,我们团队之前预测高峰在2月中接近2月底,到了2月15日,数字果然下来了。我们有信心,新冠疫情4月底基本控制。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那么,在疫情防护中还有哪些误区,一起来听听。     口罩篇:   误区1:口罩里垫一张纸   √正解   在口罩内部垫纸巾,会让气体从纸巾旁边通过,影响气密性,不但不能延长口罩寿命,反而导致口罩失效。   误区2:眼镜起雾不管   √正解   眼镜起雾一般是由于口罩上方没有贴合,口罩与人脸留有缝隙,外界的病毒及其他有害微生物会通过缝隙进入人体,严重降低口罩的过滤作用。正确的方法是戴口罩时按按鼻子,贴紧下巴,越严实越好。   误区3:   摘口罩时碰到口罩外侧   √正解   因为阻挡病毒和细菌,口罩最外层最脏。如果用手直接从外侧摘下,再去摸眼、鼻,病毒就会随之进入人体。正确的方法是平时不要接触口罩外侧,勾住挂耳绳取下即可;脱下口罩后要洗手,没有洗手条件不摘口罩。   误区4:   对口罩喷酒精或高温蒸煮   √正解   如果用大量酒精或高温蒸煮进行消毒,会导致口罩外层材料变性,对水(血液、唾液)的阻挡能力下降,过滤功能会大大降低,甚至失效。正确的方法是:对于可循环使用的口罩,直接晾在干净、通风的地方,或存放在清洁透气的纸袋里即可。   洗手篇:   误区5:用洗手盆洗手   √正解   很多人认为,用洗手盆洗手,手能洗得更干净。其实,经过反复洗手后,洗手盆里的水已经脏了,用脏水洗手,手仍然是脏的。甚至还有多人合用一盆水洗手,手被污染的程度更严重了。正确的方式是用流动水冲洗15秒以上。   误区6:洗手速战速决   √正解   洗手时间太短,不利于清洗细菌。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洗手时,用肥皂持续搓揉20秒,丰富的泡沫可以破坏手上携带大量病菌的油脂和污垢,并使手具有宜人的气味。   误区7:用湿纸巾擦拭代替洗手   √正解   很多人认为湿纸巾既省事又卫生,还可以杀菌。但不少湿巾含有丙二醇、苯扎氯胺等成分。丙二醇是低毒化学溶剂,用湿纸巾擦手后吃东西,会导致有毒物质进入胃肠道,存在安全隐患。此外,丙二醇溶解度大,约5%的人会有过敏反应,长期使用会伤皮肤。   误区8:手有伤口不洗手   √正解   很多人觉得,手受伤后不能洗手,否则会发炎。事实上,双手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东西,沾上的细菌很多。如果不清理双手和伤口,更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当然,这是针对较浅的伤口,如果比较严重,需要去医院处理。   误区9:酒精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正解   酒精浓度过高,会使菌体表层蛋白凝固形成保护膜阻碍乙醇分子的继续渗入,从而导致杀菌力的降低,无法对病菌消毒。反复试验证明,消毒酒精浓度过高过低都不可,75%灭菌效果最强。   误区10:人员进出全身喷消毒剂   √正解   疫情期间,有小区对进出人员全身喷消毒剂后才予放行,这种方式既起不到切断传播途径的作用,还会危害人员的健康,应该避免。   疫情防控已进入关键阶段,避开以上这些误区,更好地预防病毒,这些妙招你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