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要求太多

我们不能要求太多

2017-12-23    12'06''

主播: 君梦可倾

79 0

介绍:
文/森风 在《长日尽处》里,有整整一章节的内容是关于北京的,主要写了我去北京的始末,写了我在北京的经历与感受,长长短短,原本是打算能够写满一本书的内容,但在真正考量后,删删减减,我只留了一章节。我离开北京已经六个月了,北京与我的未来毫不相干,它只是一份记忆。我不想让北京成为我的全部,占据一部分已足够。 无论人来人往,北京丝毫不受任何营养,永远以一个非常具有分量的词语的姿态存在着。 在我的印象里,许多人对北京的印象是妖魔化的,不是将它想象得过分庞大或辉煌,就是将它想象得过分渺小或不堪。有时候,世界是以偏见的形式存在着的,每个人都带着自我认知里的偏见行走江湖;有时候,不得不感慨信息的四通八达,可人真正接收到的讯息常常七零八落,落个局面。 很多人得知我毕业后去了北京,都纷纷赞扬我很勇敢。北京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一个个形象的标签:帝都、拥挤、快节奏……诸如此类的形容词,我见过很多。而后,我来到上海,依旧有很多人称赞我勇敢,因为上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也是一个个形象的标签:魔都、拥挤、快节奏…… 大概每一座发展迅速的城市,都逃不开这些标签吧。 可是,城市是城市的,自己是自己的。我遇到过一些人,渴望到北京发展,却被流传已久的北京的刻板印象吓得一动不动,我曾经耐心地花了不少时间解释——北京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可怕。 无论我如何费尽口舌,对方始终抱有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于是,在一句句“你那么厉害,北京当然没那么可怕啦”“我不像你,我没有信心”“不行不行,我不行的”里,我彻底放弃了劝说,因为在这场对话里,我永远做不到感同身受吧。 很多去到北京的人,不是看上北京遍地而是的工作机会,就是看上北京的高工资高待遇,但在北京待过一段时间后,有些人会选择离开,问及原因,他们说北京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城市,不够温暖。可当他们真正回到具有人情味的小城市后,又会怀念起北京遍地而是的工作机会和高工资高待遇。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近在读这首诗,我停留的大部分韵味不在最后一句的期盼,而在那一句——“此事古难全”。无奈、不甘……通通涌了上来。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确难全,可世界上难全的事情真的有太多了,我们不能一边要求某个地方既有遍地而是的工作机会和高工资高待遇,又有温暖人心的人情味。 一线城市之所以成为一线城市,是因为身处其中的人抓紧一分一秒创造丰富的利润,带动产业不断发展,为远道而来的人创造工作机会。当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面对冷冰冰的电脑和机器,哪里还有时间去生产温暖的人情味呢?小城市则不同,身处其中的人会主动抽出时间去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应的,创造的财富和工作机会就没那么多了。 我在北京的那一年多,是温暖的。我不会强求自己跟所有相遇的人成为朋友,但我十分珍惜始终站在我身边的人,他们的存在是我最想要的人情味。所以,在茫茫人海中,人情味是可以相互营造的。就像在我离开北京六个多月后,我依旧会翻看手机里的相册,看着在北京拍下的一张张照片,涌上一种怀念。 哪怕时间过去,人情味都不会散去。 苏轼的《水调歌头》之所以流传至今,在我看来,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诗里的希望,唯有真正积极乐观的意志才能穿过时间的长河永留存。那么,就让我们也抱着希望吧,希望未来的某一天那些一线城市除了提供丰盛的工资之外,也逐渐盛产人情味;希望小城市保留原本的人情味,同时也不断提高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