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怕黑!”孩子站在黑黢黢的门口,突然就畏缩了——这几乎是所有妈妈都碰到过的一个场景。很多孩子在黑暗面前会陡然胆怯,不敢一个人睡觉,不敢一个人上厕所,如果你让他走进没有开灯的房间,他也一定会大声拒绝。
“怕黑情绪”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童年现象。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会对黑暗感到恐惧呢?这是因为幼儿对世界的认识还非常懵懂,不能充分理解周围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再加上他们也分不清童话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于是,黑暗中有魔鬼、有大妖怪、有大灰狼的想法自然会占据他们的头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让他们独自去面对黑暗,就意味着让他们独自去面对很多令他们恐惧的东西,这时候,幼小的孩子产生畏缩或害怕自然是在所难免的。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怕黑情绪”呢?《讨厌黑夜的席奶奶》可以说是一本非常生动有趣的适用教材。因为这本书表达的是孩子很容易理解、很容易产生共鸣的“怕黑情绪”,和孩子一起阅读本书的时候,席奶奶对黑夜的讨厌和惧怕情绪,孩子会感到亲切、熟悉和认同。而席奶奶试图赶走黑夜的办法,又会让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感到非常的新鲜、有趣和好玩儿,孩子会怀着新奇的、饶有兴趣的心情和大人一起一页页地翻看这本书—— 他们会看到,因为讨厌黑夜,席奶奶千方百计要赶走黑暗,她用扫帚扫、用麻布袋装、用大锅来煮、用藤蔓来捆、用剪刀剪、丢给猎狗吃、沉到屋后的井里,甚至对黑夜吐唾沫……一整夜,她用了整整十七种方法,结果怎么样呢?黑夜还是黑夜,一点也没有改变。当太阳光芒四射地出现、黑夜自己消失的时候,席奶奶和她的伙伴——那条无可奈何地陪着她辛苦了一夜的大狗,都累得顾不上欣赏和高兴,而是昏昏沉沉睡去了。
读到这里,大小读者都忍不住会开心一笑,席奶奶怎么会那么笨、那么傻呢?黑夜怎么能赶得走呢?黑夜无边无际,怎么能用扫帚扫、用剪刀剪呢?黑夜摸不着、抓不住,又怎么能丢给狗吃、塞进床上的草垫里、用蜡烛去烧呢?黑夜不是人也不是动物,怎么能对它哼催眠曲、拿牛奶浇、甚至挥拳头、挖土坑埋,吐唾沫呢……席奶奶虽然用了这么多的办法,都是没有用的笨办法,都是不对路子的傻办法呀;席奶奶虽然不辞辛苦,耗尽了所有的精力,
可都在白费劲儿呀。难道她不知道黑夜根本不用赶,等到太阳出来时,黑夜自然就会不见的道理吗?而且,黑夜和那些在黑夜里出现的小动物,并没有妨碍她什么,她干嘛要那么讨厌呢,未免也太自寻烦恼了吧?当金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普照大地了,也就是席奶奶
不讨厌的白天来临之后,席奶奶又在做什么呢?她却在睡大觉!席奶奶真的是太可笑了!很多小朋友看到这个结尾,在哈哈大笑之后,都会为席奶奶感到惋惜,都恨不能把席奶奶从睡梦中摇醒,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其实,这正是作者的巧妙匠心所在,也正是这本书的深刻主题所在。作者用一种诙谐幽默、轻松愉悦的说故事的方法,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不然的话,不但会把自己累得精疲力尽一无所获,还会心情郁闷,失去快乐,失去本应可以享受到的生活中的美好。
“黑夜”在这本书里也可以理解成是一个隐喻。除了指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外,它还可以指那些错误的念头和观点。比如,有的小朋友不喜欢上幼儿园,以为家庭以外的世界都是恐怖可怕的,于是大哭大闹。可是,每个孩子长大后都要走入社会,都要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也是每一个人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如果能勇敢地面对成长的必然,小朋友一定会发现幼儿园里很多的乐趣和享受。包括我们大人,在面对陌生事物时也会有彷徨和疑虑,如果我们采取了正确的认识方法和态度,我们会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发展变化,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如果我们像席奶奶那样,用错误的观点和方法对待之,其结果肯定是既辛苦又不愉快。现实生活中,像席奶奶这样的人恐怕还有不少,他们往往因为看待事物的方法不正确而痛苦,无法
放下自己的旧有观念,结果错失了很多本来可以拥有的美好东西。
如果领会了这本书的深层含义,我们再回头来看这本书,你会越发替席奶奶感到惋惜,因为席奶奶本可以生活得很充实很快乐。你看,她做事那么认真、那么执著,遇到讨厌的事,她并没有去逃避,而是很积极地想尽各种方法去解决,即使在最后累得睁不开眼睛、不得不上床睡觉时,她还在发誓说:等睡足了,天黑了,再跟黑夜拼命。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不是很可贵呢。其次,席奶奶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你看,她可以自己“用小树枝扎了一把扫帚”,也可以“拿出针线,把麻布缝成一个结结实实的麻布袋”。此外,她会“煮汤”、会用“藤蔓”布网、会“剪羊毛”、会在水井里打水……这些都说明,席奶奶可是一个劳动高手哦。假如席奶奶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在黑夜来临的时候美美地睡上一大觉——她醒来后一定会看到她喜欢的朗朗晴空。在蓝天白云下,做事认真又聪明的席奶奶,一定会享受到许多生活中的美好滋味。当我们把这些道理讲给孩子听的时候,他们可能当下会听不懂,或者不完全懂,但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思想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