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周周一】千古物语-庄燕丹

【第十三周周一】千古物语-庄燕丹

2016-11-26    07'03''

主播: 晓升心韵广播站

112 0

介绍:
BGM:我的钢琴很简单-钢琴版纯音乐 后期:林婷婷 编辑:庄燕丹 静心,静语。轻轻闭上眼睛,用耳去捕捉交织在身旁的声波,用心去细细勾勒身边的世界,这就是倾听的感觉。大家好,这里是荔枝FM957117晓升心韵广播站,我是播音员庄燕丹,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千古物语》在潮汕地区,有这么一种流传了三千年之久的传统舞蹈,这种传统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这种传统舞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这种传统舞蹈,就是英歌舞。 一、简介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潮汕地区。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英歌舞,最初有“亦舞亦唱”和“只舞不唱”两大形式,但随着历史沿革和客观因素的关系,现今只保存后者,就在这种“只舞不唱”的英歌中,也有各种流派,各种风格,按舞蹈节奏的板工划分,大致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慢板英歌由于舞蹈动作浑成、稳慢,因而所用的舞棒长度,较之其他板工英歌所用的舞棒略长。慢板英歌表演起来,有慢中见势,势中显气之慨。慢板英歌表演者在“醉态”中的舞蹈动作,大有似醉不醉,颠中不飘的内在稳劲。“醉槌”英歌,舞时舞者形似醉汉,别具神韵。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广东汕头市和普宁市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县市, 二、由来  英歌舞的舞蹈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梁山伯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还有一个是梁山伯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今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傩舞是一种反映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的形式。 表演形式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长的圆木棒,称为"英歌槌"。"英歌槌"的长度一般为1.2尺到1.8尺。英歌的队员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完整的英歌由前、中、后棚三部分构成。前棚,即英歌队伍整体组织中的前头部分,也是英歌队的主体部分,小规模以24或36人组。大规模由108名年青力壮的男子汉,化装为梁山泊起义部队的主力军的英雄好汉组成。其领头两人为指挥,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还有两个男扮女装的为孙二娘和顾大嫂。其他人物有九纹龙史进、猎户解珍等。整个队伍中的2/3的人手握两节木棒,敲击起舞,通过刚劲有力的舞蹈表演,表现英雄事迹。中棚的演出节目,主要是表演一些剧性较强、娱乐气氛浓郁的传统曲艺节目。其传统的完整表演节目有13个,内容丰富,需要众多的技艺双全的人才扮演。后棚,即英歌整体组织中的后头部队,这部分代表梁山泊起义军与民众汇合在一起,组成强大的后备力量。每人手执各类刀、枪、剑、戟,形成声势浩大的武士队伍。 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