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周】《谈古追今》—周韩俊

【第十六周】《谈古追今》—周韩俊

2024-01-09    15'02''

主播: 晓升心韵广播站

230 0

介绍:
编辑员:庄燕菱后期员:郭炜坚BGM:《昨日观影券》—时空储蓄罐末尾曲:《淘汰》—陈奕迅“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四季更替。熬过长夜,你便能见到黎明;饱受痛苦,你便能拥有快乐;耐过寒冬,你便无须蛰伏;落尽寒梅,你便能企盼新春。”大家好,这里是心韵广播站,我是播音员周韩俊,接下来由我带大家进入今天的《谈古追今》,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长平之战。一、事件简介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战役,发生于公元前 260 年,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战争的起因是秦国企图攻占赵国的上党地区,赵国则派出名将廉颇率军抵抗。廉颇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使得秦军难以取得进展。后来秦国使用反间计,使得赵孝成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赵括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主动出击秦军。秦军则暗中换上名将白起为将,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了战役的胜利。二、事件经过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遣大将向起东征韩国,一度占领野五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把上党郡献于秦国,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便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秦昭五四十七年,秦王派左庶长五龄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就逃往赵国,赵国屯兵于长平,安抚上党百姓。四月,五龄攻赵,赵孝成五派老将廉颇率军抵抗。六月,赵国军败。七月,赵军筑造高墙固守,秦军再次破城。秦、赵相持多日,赵军损失惨重。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的方式应对秦军。秦军多次挑战,赵国仍不出兵,赵五为此屡次责备廉颇。于是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军不怕廉颇领军,最害怕的是赵括。赵王怨怒廉颇连连战败,损兵折将,又因他坚守不出,不肯出战,再加上听信流言,便派赵括代替廉颇做了主将。赵括上任之后,不仅改变了原先廉颇的战斗部署,而且大批裁换将领,赵军战斗力急剧下滑。秦国见赵已经中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龄为副将。面对骄傲自大的赵括,白起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歼灭的方法。白起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当赵军深入进攻时,秦军佯装溃败,将主力分配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外派遣5000人冲入赵军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使赵军一分为二。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包围赵军。赵军乘胜追击,秦军早有防备,坚守壁垒并不迎战。白起迅速下令两翼奇兵出击,将赵军一截为三。赵军首尾分离,前后不能相顾,加上粮道被断,很快就战败到了九月,赵军断粮已有40多天,饥饿不堪,赵括走投无路,只得重新纠集军队,分兵四路突围,最后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有40万人投降。向起使诈,把赵国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余小兵回到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大惊。赵国的平原君马上给妻弟魏国信陵君写信,委托他向魏五请求发兵救赵。魏王于是派大将晋鄙率10万大军救赵,但迫于秦昭五威胁,魏五只让军队在邮城待命。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赢计策,窃取虎符,杀掉晋鄙,率兵救赵。魏军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了赵国的过早灭亡。三、评价长平之战展示了白起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采取了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长平之战使得赵国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国抗衡,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这场战役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括纸上谈兵,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导致赵国损失惨重。这一战役也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提醒人们在实际战争中要注重实践经验和实际情况,避免盲目轻敌和纸上谈兵。总的来说,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战略价值。它展示了军事战略、战术的精妙运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以上就是今天的《谈古追今》的全部内容,我是播音员周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