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流光溢彩》—肖泓娜

【第一周】《流光溢彩》—肖泓娜

2024-05-03    11'19''

主播: 晓升心韵广播站

259 0

介绍:
编辑员:王浚弘 后期员:郑炜塱 BGM:《钢琴曲》——天才小钢琴 末尾曲:《我怀念的》——孙燕姿 糟糕只是黎明前的短暂黑暗,所有经历的苦难都会是未来惊喜的伏笔,花会沿路盛开我们未来的路也是。山有顶峰湖有彼岸,在人生漫漫长途中,万物皆有回转,当我们觉得余味苦涩,请你相信一切终有回甘。有风有雨是常态,尽管走,走到灯火通明,走到春暖花开,走到苦尽甘来。大家好,这里是晓升心韵广播站,我是播音员肖泓娜,接下来由我带大家进入今天的《流文溢彩》,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仁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民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一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把“升官发财”看成幸福和快乐略微低俗;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又不免过于短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面对死亡这一特殊境界的高尚和豪壮,也没有时间和情境的普适性。而“尽责任”这一立意朴实却高尚,深刻亦永恒,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上任教育局长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要求每位中学生每天做一件家务事。他说,为了从小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并进而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才能在尽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享受自己生命的快乐。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论点包含了两个分论点:一是负着未了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二是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文章开篇用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老、死、病,并一一给予否定,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运用举例论证,以具体常见的事例更加有力地证明了“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的观点,使道理更为浅显易懂,增加说服力。接着引用名言等形象生动的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及论证的权威性。“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一句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整齐。 文章语言既凝重又轻灵。凝重是梁启超文章的一贯风格,作为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作为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大思想家,他的远见卓识、思想文化的深厚修养,他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形成了这种凝重的语言风格。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如与人屈膝相谈。文章虽如话家常,但读来却使人感到句句教诲、字字叮咛。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流畅也是梁启超文章的基本风格。排比是造成文章流畅气势的重要方法,本文的排比不仅用的多,而且用的巧。所谓巧,是说不呆板,不强求句式表面的整齐,而从表达思想的需要出发,灵活的调整句式。有时排比中的句式颠倒不是出于表达思想的需要,而是为了富有变化,这种变化恰恰使语言更加流畅。并且本文作者多用概括性强的语句,流畅却不冗杂,而是十分精简,同时也表现在引用艺术的高妙。 “人生什么是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在新的时代风雨里,我们应于乐境中“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于苦境中“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正如苏轼所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让我们于乐境苦境轮回不止的逆旅之中,做一个乐境苦境、境由心生、事在人为的行人吧。 以上就是今天《流文溢彩》的全部内容,我是播音员肖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