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礼拜天的晚上。为期七天的循环即将开始新的一轮,而在这个晚上,不如让我们伴着巴赫的音乐沉思、入睡。今天我会为大家推荐巴赫的三首曲子。听巴赫的曲子,需要我们全神贯注地聆听,不要做其他的事情,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你耳朵接收到的声音的振动中。
《十二平均律》C大调第一前奏曲,BWV 846。沉静如水的四分音符贯串全曲,而旋律线的行进方向一直固定不变。低音部从始到终都持续发声。巴赫仅仅变化了和弦。音符周围的时间似乎完全静止了,如同一束阳光照进教堂的窗户,洒落在地上,些许灰尘静静地漂浮着,静谧而永恒。
第22号康塔塔,耶稣接纳了十二门徒,BWV 22
不知为何,这首钢琴曲让我感到了不少轻松愉快,如同看着孩子在快乐地玩耍,而丝毫无法把它和耶稣与门徒联系起来。但其实作为普通听众,我们不用太在意作曲家本身想表达的东西,而只需去感受它,把自己浸泡其中,然后得出自己特有的审美体验。音乐如此,其他艺术也如此。
G弦上的咏叹调,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 BWV 1068
这首曲子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巴赫。低音弦缓慢而规整的拨弦伴奏,小提琴在上方只用最粗的一根G弦奏出所有的旋律,羽管键琴在后方不时地出现。全曲弥漫着祈祷的气氛,甚至能够使我感叹,这大概就是接近上帝的感觉吧!有一次我放着这首歌睡午觉,在放到大概一半时我感觉身体在不断地下沉、下沉,头脑中的东西在不断地上升、上升,如同灵魂飘出了肉体一般。我建议大家也可以试一试,在头脑最昏沉的时候,聆听这首曲子。Close your eyes and take your time。
最后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其实今天的G弦并不是巴赫的原曲,而是由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进行了改编。然而在如今大多数的唱片封面上,《G弦上的咏叹调》的作者栏上并没有威廉密,而肯定是巴赫。
好了,今天的推荐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好梦。下周日我们将会走进与巴赫同时代的歌剧大家,亨德尔的世界。我们不见不散
注:巴赫作品最为权威的编号采用BWV系统。BWV即德文Bach-Werke-Verzeichnis的头3个字母,中文译名“巴赫作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