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空》,作者、朗诵:梁媛媛

随笔《空》,作者、朗诵:梁媛媛

2017-03-05    11'23''

主播: 晨韵荷声

914 9

介绍:
随笔《空》 作者:一叶青荷(梁媛媛) 我不是很欣赏汪峰,这些天却让我想起他演绎的歌曲《空空如也》:“从出生到现在我都在寻找/寻找一种存在的理由/我想知道生命真正的意义/想知道究竟为什么活着/生命中有一种悲无法形容/你笑着却比哭要心碎/正如还有一种痛无法承受/你活着却比死要失望/而我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自己并不存在/在无尽的流下泪/空空如也/为什么总是感觉不能自已/在无尽的流下泪/空空如也……”此刻,行走在人影参差的街道,一样的旋律在耳麦反复响起,一样的歌词在空中扩散,我却看不到昨天那个一样的自己,更感受不到周围的来去匆匆的浮动,感觉自己像一束腾空而舞的青烟,失去生命的形态,于空气中盘旋,想要冲破九霄,摆脱人世苦海! 人是感性的动物,所有已发生的、未发生的都可以把人的感性升华,欲望的极限最终能把感性认知推到沸点边缘。我们在无声无息中被自我的感性欲望牵制,理性的禁锢总是显得格外渺小,更多的是被膨胀的贪念产物,它可以是悲剧,可以是喜剧,可以是不悲不喜的人间游戏。人生就是一场戏,每一个人自导自演,都想在舞台绽放最与众不同的光芒,更渴望拥有掌声响起来的永恒,于是不知不觉中,更多的灵魂活在别人眼里,在别人虚伪的目光里寻找自我存在价值,最终如同彩灯花一样当失去光源就再也无法绽放美丽的光芒,没有人愿意成为在阳光下独自盛开独自凋零的那一朵! 唐代玄奘法师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禅宗精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很犀利地把佛家的思想阐述,让众生明白每一个人所能看得到和看不到的一切都是幻觉,即便喜悦、悲伤、或得或失等等都是空的,而这些情感形态同时也是相互间互为因果的,因果也是佛家的轮回之说。 佛家宣扬心从善欲随淡泊,教导众生自我修行出心灵的一片净土,让灵魂完整,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而我们大多数人没有佛家思想的觉悟,更多的是用眼睛去衡量好与坏,用表象来抉择取舍,没有从本质去面对一切,从而也就把浮华的产物功名利禄、权势虚荣拽到追求的首选?当这种伪善的人生态度驾驭生命的时候,也就渐渐扭曲了灵魂的方向,不能让善良为人生把舵。 说到这里,我想到无神论者范缜,在《梁书·范缜传》有一段记载:“初,缜在齐世,尝恃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子良)是也;落粪溷者,下官(范缜)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深怪之。缜退论其理,著《神灭论》。”范缜认为贵贱贫富等都是不同人的不同命运注定的,他认为不是所谓的因果报应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话有一定道理,可是,我个人坚持认为佛家的因果轮回是对人性道德的一种约束,对众生修行之路起到一种向良性方向前进的思想导向。因此,无论是颠沛流离于乱世之中,或是一帆风顺于盛世繁华,我们都应该修善道,为善行,言善语。而不是像范缜所言树叶和花朵同时生长,风过之时其或落于粪池或落于篱笆,不能把客观驾驭于主观上让自我任性! 任性,就是听凭秉性行事,放纵不约束自己。这是大多数人的本性,看到他人优于自己就嫉恨,看到别人的好东西就试图据为己有,甚至以各种不择手段的卑劣行径达到目的,这也是虚荣心使然,用别人的光环来照亮自己以求“辉煌”的自我,人性的道德伪劣也在这种任性驱使欲望中锋芒毕露! 我的文字随着汪峰的《空空如也》的旋律跌宕起伏,空空如也,人生来之时空空如也,人死去之日亦空空如也,一切在生命里曾经辉煌的那些拥有也不过是一阵过眼云烟,何必己不能及时而过欲求之?何必把自己置身于虚华中迷失自我?正所谓“圆融者无诡随之态,才不足则多谋。”! 空空如也!吾来时空空如也,去时亦空空如也!世间多是非,多得失,又何妨?不如“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随笔于2017年3月4日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