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花墙》,作者、朗诵:梁媛媛

《生命的花墙》,作者、朗诵:梁媛媛

2017-03-17    12'22''

主播: 晨韵荷声

806 6

介绍:
《生命的花墙》 作者:梁媛媛(一叶青荷) 配乐:钢琴曲 Bandari 『Star Of Baghdad』 莫泊桑的小说《人生》里有这样一段话“生活永远不可能像你想像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像的那么糟,无论是好的,还是糟糕的时候,都需要坚强。”我们生活在一个好坏交错的社会中,不管是自我天姿或是后天的拥有,都会存在满意和缺憾的一面,而人,是脆弱的载体,当缺憾的阴影逐渐扩大的时候,有人失落和悲伤,有人无畏和坚强,其实,对于一些无法改变的局面我们没有必要去纠结,对于一些我们能掌握的事情就要努力去把它实现,正如古人云:“存乎天者,于我无与也,穷通得丧,吾听之而已;存乎我者,于人无与也,毁誉是非,吾置之而已。” 我要谈及的话题就是改变。改变就是让事物发生显著变化和原来不一样,或变好,或变坏。变好,是任何事物前进的目标。这个世界是失衡的,贫富不均、地位不等、文化高低、雅俗之距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处于弱势的群体渴望去改变现状,从而到达期望的高度。可是,如何去改变呢?要想改变,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茅盾的短篇小说《喜剧》中的主人公在大革命期间因为散传单而被捕,关押在上海的“西牢”也就是帝国主义租界里的监狱里,度过了五年的铁窗生活。刑满释放以后,发现“革命”已经成功,满眼是“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子,然而他却找不到安身立命之地,“经过了五年,这世界的一切当真并没有丝毫的改变么?”在他满怀希望地出狱后却看到渺茫的前途时,最后只好决定冒充“共产党”自首,重新回到监牢里去,以便解决“住与食”的问题。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改变的鲜活例子,主人公或许不够坚强认为出狱后的自己没能力生存下去,于是产生了依赖的心理,通过这种似乎聪明却不可取的方式改变人生,令人既感到可悲也感到可喜,悲的是他又延续了牢狱之命,喜的是他“机智”地维持了生存。 其实,不仅仅是作家笔下故事里的人物令我们感叹,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为了改变现状的真实例子更让我们为之惋惜。刚才我提到,这个世界是不均衡的,最尖锐的一个社会角度就是贫富悬殊,人的本性就是贪念,所有的欲望源于此,于是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人要脱贫,有志气的人会依靠自己去改变贫穷,懒惰之人则要么依赖他人要么犯罪,靠自己的群体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朝着目标前进,这是健康的人生态度。反之是不可取的。贫富转换的改变是物质上的改变。而对于精神上的改变,我最想挑出来说的是虚荣心波及的不同的改变,人是要面子的,由于社会的发展,等级越来越分明,地位高、有权势的人总会令一些人仰慕,自己若不能成为达官贵人也要和他们攀缘附势,即便赢得一个鸡犬升天的角色亦沾沾自喜,更有甚者,狗仗人势地招摇过市,一旦后台落马,其依然像猛兽一样寻找下一个猎物来保障虚荣心的强大,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他们的姿态是符合社会的变迁的,可是也不是我们提倡的。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无论是物质上的改变或是精神上的改变,当你觉得自己还没有到达你想要的高度的时候,你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读书,“读书即未成名, 究竟人高品雅。”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读书即使不能成名,却可使人品德高雅。知识改变命运不是没有道理的。 芸芸众生,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有智慧的,这个社会充满着机会,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我们没有看到自己的力量,“人心如明镜,全体浑是光明,习染薰之而暗矣。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心像明镜一样,充满着光明,只因外在的污染而变暗,然而光明并未消失,只不过少了擦拭而已。美国当代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书中写道海伦变成聋盲哑人之后,一开始对生活很失望,用消极的思想去面对现状,发脾气,砸东西,甚至感到自己缺失爱,可是她的内心渴望重拾光明,后来,在莎利文老师的引导下,她并没有放弃生活,而是以一个身残志坚的信念开始她的求学生涯,她学会了认字,说话,甚至后来考进哈佛大学,在大学里由于生理缺陷她学习生活很吃力,但是她不畏艰难,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五种语言。海伦人生的改变让我们看到了生命里最坚强的榜样。 人生道路永远是铺满荆棘的,没有谁可以在风平浪静中度过一生,有风雨的洗礼才会透亮前方的彩虹,任何逆境中都需要用一颗勇敢的心去跨越,所有追求美好的改变都要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去赢得,只有真正绽放在自己生命花墙上的鲜花才是最灿烂的,才会于四季轮回中生生不息! (随笔于2017年3月5日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