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环顶山之行游记》作者:月下狼族

10-11《环顶山之行游记》作者:月下狼族

2019-11-06    09'57''

主播: 火焱🔥🔥🔥

204 3

介绍:
10~11环项山之行游记 作者:月下狼族(江西) 我的心中,有一个山水浪漫情怀。即使是青花瓷、竹笔筒,抑或是摺迭扇,只要有水墨丹青,总能溢出浓浓诗意。都说身体与心灵,必须有一个在旅行的路上。这不,趁心灵困乏,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六月十七日上午,我与同事二人决定环绕项山而行。去远方,不需要任何行囊,只需要一颗漂泊的心。摩托车从县城出发,沿206国道往南而行。到达文峰乡石排工业园后,往左岔入山间小道。路两边没有吸引人的景色,都是些废弃的矿山或石场。 前行约15公里,便到达吉潭镇大坜村。村子不大,瓦房七零八落。微风吹拂,坡上的白茅轻盈舞动。一村妇踮起脚尖,左手挥镰,一把一把地割着。白茅下,是一条潺潺溪流。幽竹、芭蕉与岸石,构筑了一派迷离清幽的景象。 不远处,顿现一座破败的祠堂。走近,只剩一堵残墙,及几间漏风的房屋。镂空的石窗,斗拱的飞檐,雕花的墙壁,无不彰显家族的荣耀。可惜,这一切已经被岁月所埋葬。房屋内堆放的风谷车、竹兜、竹簸箕、竹筛等农具,承载着厚重的客家历史文化。使用的痕迹尚存,使用的人却已去。 沿坡行驶半个时辰,便到了广东仁居镇的一个小村子。两个村子地处异省,口音相似,农作物略有差异。禾田里,一串串饱满的稻穗挂在枝头。风吹,馥郁芬芳的稻香扑鼻,令人陶醉!我不禁吟诵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丛生的杂草,久闭的扉门,以及剥落的墙体……它们,在诉说着一个个故事。许多年前垒筑的石栅栏,如今已荒寂。唯一的陪伴,便是那干瘪的苔藓。那口池塘,曾经写满了当年的诗行。 再往前走,一个造型奇异的八角亭坐落在邹坊村的村口。据史料记载,该亭名曰“邹坊文祠”,建于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邹坊文祠主体为四层楼阁式结构,平面六角形,主柱四条,六角形石质柱基,三层重檐,攒顶尖,穿斗式梁构架,顶呈宝葫芦状。 过了邹坊村,便是仁居镇。此地历史悠久,从明嘉靖年间建制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着民国旧居,另一头系着晚清祠堂,使整个小镇荡漾着古朴醇厚的气息。中央金库、素庐、小树庐等遗址,恍惚间浸透了回忆。 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现为司令部旧址的官塘唇李屋。它建于清代,平面长方形,坐东北向西南,为三堂一横一围龙客家民居建筑。木质梁构架,青砖土地底,花岗石天井沿,泥砖墙,杉木瓦面。 休憩片刻,我们便往差干镇前行。到达该地,也许缺乏诗意,我们只好继续前行。到了胡洋村,看到从岩壁上飞泻而下的几丛小瀑布,我们才停止了脚步。“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我们立即挽起袖子,掬一捧清泉,犹如打捞那一阙宋词中的千年古韵。山与水的情感演绎,皆融入那一股清凉中。 与胡洋村接壤的,是江西的聪坑村。总以为山穷水尽疑无路,没想到炊烟袅袅又一村。鸡啼声,狗吠声,蛙鸣声,此起彼伏,由近及远,衬托着村子的静谧。远处,竹影婆娑,若隐若现。连绵的群山在云雾间显得影影绰绰,枝头嫩叶如拭一新。石桥、流水与人家,一幅唯美的画卷,引发观览者美好的遐想。 此行的行程约九十公里,历时五小时。及家,匆匆下笔,以不辜负心中的诗与远方。心中有诗情,处处有诗意。多走走,不只是看风景,也为了心灵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