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夫的专辑是2005年初出版,而是我是从今年9月底才开始听这把声音,可能落后于很多朋友,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把声音的喜爱。当时《匆匆》的前奏钢琴声刚响起的时候,就被震撼到。这个60岁的老男人,声音真好听。若是用耳机听,只有简单的钢琴配器和浑厚的声音、而视频里他,满头银发,弹着钢琴,忘情的歌唱,状态绝不亚于崔健。
而我想他的歌为何会引起如此多的人的共鸣,或许是因为他的歌里放入了岁月,有历史的印记却不是简单的历史呈现,更是因为透彻的人生,
以及他厚实的背脊。他灵魂深处的音符,来自山,来自海那般辽阔的旋律。
而胡德夫身上的标签,除了晚年出专辑、台湾民歌之父等之外,还有一个标签,就是卑南族——他是原住民歌手。
几十年来,在那个美丽的台湾岛上,岁月流转,历史纷呈。那一颗颗子弹,那一次次的抗争——台湾与大陆、原住民与外省人、党派的轮转、一个个传奇人物来了又走。
许多人看胡德夫,总会喜欢从政治角度大于音乐角度观察。而其实,作为音乐人的胡德夫,才华横溢,风格鲜明,他的作品悲壮但不绝望,他目睹台湾原住民在社会边缘角落的悲情与苦痛,全力创作以激励原住民悲苦奋斗,希望以他的文字与歌声,唱出原住民奋起的决心。他的作品歌唱自由解放,在资本变迁、权力更迭的贪婪社会之外,使得原住民保有虔敬看天、自由自然的生活观;也使得其他的听者,在他的音乐中让心灵颤抖之后,找寻到投救的希望。比如《
牛背上的小孩》、《大武山美丽的妈妈》、《美丽的稻穗》等,都是这样的作品,令人听得心潮汹涌,同时也感动莫名。
而胡德夫,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从知名餐厅歌手到台湾民歌之父——到“身边的东西都不是我想要的,但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到做送水工在社会底层挣扎——到理想的重新燃起,在本应迟暮之年,用40年前那架断了两根弦的老钢琴,燃起了在这段历史,或者这段历史之外的人的激情。
只要他一开口,全世界都要沉默。胡德夫的歌声低沉浑厚,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3000年前,孔子对着流水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啊,人生太匆匆!所幸的是,我们还是听到了胡德夫,听到了这个台湾流行音乐史上最值得留下的声音之一,这是真正用生命吟唱的声音
是的,还有什么比时间,比岁月更能引起人的共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