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外之意 · 第 209 期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今年的高分悬疑犯罪英剧《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它获得了黄金艾美奖的多个奖项。同时我们也将结合劳拉·贝茨所著的《隐秘的角落》,谈一谈厌女文化以及incel社群对全社会已经产生的影响,远比我们以为的要严重、深远。
《混沌少年时》围绕一名13岁的男孩杰米展开。他在学校中被边缘化,也在incel厌女文化中受到了无形的浸染。当遭遇性骚扰的女同学凯蒂在社交媒体上用“青少年emoji黑话”公开拒绝并羞辱他后,杰米持刀杀害了凯蒂。
剧集从学校环境、有毒的网络生态、弥漫在全社会和家庭中有毒的男子气概等角度入手,从警察、儿童心理学专家、杰米父母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那些看似隐形不可见的“厌女文化”如何在网络和青少年群体中发展壮大,并催生暴力与犯罪。
而《隐秘的角落》一书,它的副标题是:从非自愿独身者到搭讪艺术家,厌女主义为何让他们变得愤怒,甚至走向极端? 作者本人卧底网络社区,潜入诸如男性择偶红药丸(TRP)、男性权利活动家(MRA)、非自愿独身者(Incel)等极端线上社群,系统地揭露了这些社群的运作方式、意识形态及其对现实世界的危害。
大众往往认为,incel社群或厌女文化只是“一小部分人”的问题,并且“恶劣影响有限/只是存在于网络”。但作者的调查与真实的厌女仇杀犯罪都说明,这样的直觉是错误的。
互联网上但凡“厌女生态系统”是庞大、有组织且相互关联的。这个系统通过看似封闭的论坛和网站,将心怀不满的男性激进化为极端厌女者,宣扬性别歧视、散布错误信息,并煽动对女性的仇恨与暴力。贝茨将这种线上仇恨与线下的真实威胁(如骚扰、人肉搜索、暴力犯罪)直接联系起来,警示世人这不仅是网络言论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安全问题。
她这样写道:
“非自愿独身者意识形态和性生活再分配的论点实际上是一种恐怖主义。瓦利扎德之类的男性圈人物,以及许多像他一样的人,实际上是在要挟女性,声称如果非自愿独身者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更多女性死亡。
但不知何故,在“只有”女性处于危险中时,我们关于不可以同恐怖分子谈判的社会规范似乎被尽数抛到九霄云外。突然间,我们似乎很愿意接受这样一种可能性:牺牲一些女性,尤其是“仅仅是性工作者”的女性,似乎是一笔不错的交易。
而当我们参与这场辩论,将其作为一个思想实验而加以幽默化,为其提供宣传的氧气时,我们也会传递出如下信息:无论这些恐怖分子的观点是否在专栏文章和博客中遭到反驳,他们都是我们值得与之谈判的。
这可不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比喻。米纳西恩、埃利奥特·罗杰及其他诸如此类的非自愿独身者杀人犯与恐怖分子并不只是“相似”。他们就是恐怖分子。因此我们可以说,当主流媒体在挑起关于性生活再分配的“辩论”时,就是在与恐怖主义杀人犯的同情者和辩护者打交道。 ”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重要却往往隐藏在水面之下的问题。
/Staff/
主播 | @在也门钓鲑鱼 @尉迟燕窝
后期 | 吉欣
如果您想参与话题征集,请留意两位主播的微博
/联系我们/
新浪微博:@燕外之意of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