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贴了什么样的标签——《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2.2

你被贴了什么样的标签——《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2.2

2016-01-06    29'03''

主播: 徐徐的悦读时光

261 13

介绍: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这一心理现象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你想要把一张纸贴在墙上,你会选择用浆糊?胶水?双面贴?还是透明胶呢?不管你会选择用哪一种方式,有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就是:当你把纸撕下来要换新内容的时候,不管你多小心,不是墙上会留下印痕,就是纸上会撕下疤痕!而当你为孩子的性格、行为、处事的态度贴上小标签的时候,会给孩子的性格、行事的行为和处事的态度造成不好的影响。 为什么贴上标签会发生如此大的效应?一般认为如下因素在起主要作用: 一是标签的以点概面作用。一般来说,原来个体的许多特征都散落于整体之中,某一特征很难为人特别关注,只有当它成为知觉对象时,它才会被人注意,被人认知。 二是标签的类化作用。一般来说,某一特征被标签后,人们就会按照所贴的标签去理解,去反映这一特征所代表的个体。 三是标签的暗示作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即使没有标签所具有的某些特征,由于标签的使用,常常会暗示自己必须与标签内容相一致,否则自我认知就会失调,心理就会不一致,从而产生自我印象管理,产生积极的标签效应。 四是标签的指向作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他往往会认为,我即使再努力,也很难摆脱这一标签的消极作用,因此就会错误地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放弃自己努力的方向,而转向于标签所定的方向,从而更像标签所具有的特征,成为名副其实的标签人。 因此,请你重视语言的力量,重视你对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评价,请你一定要学会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去评价我们的孩子;不用消极负面的语言去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做任何的界定。 请不要给孩子随便贴这三个错误的标签:一、对其性格特点的消极评价。二、对其处理问题的态度的错误评价。三、对其行为方式的错误评判。 请你一个个的来比照,看看你有没有为孩子贴上这些标签,你是怎么贴上去的呢? 一、对其性格特点的消极评价。如:认生、小气、内向、害羞、害怕、依赖性强、懦弱、爱发脾气、暴躁、不自信、性格不好、象他爸爸/妈妈、没上进心、做事磨蹭。。。。。。 二、对其处理问题的态度的错误评价。如:胆小怕事、不出众、浮躁、笨手笨脚、什么都不会、没欲望(怎么别人拿你的东西你都没反应的呀?)、粗心大意、没原则。。。。。。 三、对其行为方式的错误评判。 1、“什么都懂就是不会说话。”其实是自己的方法不对,没有把握住孩子的语素积累关键期和单字表达关键期,为孩子创造表达的机会少导致的。 2、“喜欢扔东西不懂爱惜。”同样是“扔东西”8个月和2岁的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就不一样。8个月扔东西是婴儿的大脑中学习“客体永存”(物体守恒);2岁扔东西在稳固物体守恒的概念上,进行对物体的质地加以探索、自我控制的能力的认定。 3、“特好动是不是多动症啊!”注意力无法集中就是不爱学习;出现几次攻击他人的行为就成了“爱打人”、自我意识刚建立就要求他懂得与人分享,要不就是“不喜欢跟人分享”自私、对XXX不感兴趣。等等; 已经习惯为孩子贴标签的父母要如何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呢? 如果,你已经伤害了孩子,请你先用“拥抱治疗法”来消除孩子心中的阴影,同时为你们的亲子沟通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方法是:紧紧抱着孩子,认识到自己以前曾经在不知不觉中向孩子心中传输过负面消极的念头,为自己为孩子带来的无意识伤害真诚地道歉,并传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和赞赏:“宝贝,对不起!妈妈不应该说你胆小,妈妈知道你是个很坚强、勇敢的孩子……” 一是,调整引导的方向:是积极正面的,而不是消极的。宝贝,妈妈很喜欢你勇敢自信的样子,真可爱!而不是:“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二是,请学会用反义词!就是当你想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不好的评价时,先想想这个词语的反义词是什么?再来说!例如:把“胆小”换成“大胆些!”“勇敢点!”;把“依赖”换成“独立”、把懦弱换成坚强、把脾气大换成“宝贝,慢点!放松!”或”嘘,小点说吧!妈妈愿意听!、把“爱玩”换成“游戏的时间到了,宝贝我们现在来讲故事啦!把任性、倔强换成“冷静些吧,亲爱的孩子,妈妈爱你,愿意跟你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原因让我的孩子不开心呢?好了吗?愿意跟妈妈说说吗? 你还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再坚持一会,宝贝,你可以的”、“宝贝,你再专心一些,会更好,你一定行”“你已经记得很好了,你一定可以记得更牢,一起加油哦!” 除了这些积极的鼓励的语言,当孩子做到时,还可以给他一个击掌再来一句“YES!”你会发现孩子的自信心,与日俱增,眼里身上都充满了胜利者和自信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