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谈第124期《包楞调》

弦谈第124期《包楞调》

2017-12-14    13'01''

主播: 中国古筝网

787 12

介绍:
“山东筝乐”专题节目已经持续播出好几期,不知道大家听过后有没有收获,是否对山东筝乐有了更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和大家分享山东筝派中的一位传人,韩庭贵先生。他对山东筝乐的发展同样做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韩庭贵先生出生在山东菏泽的一个艺术世家,自幼便随父辈学习山东民间曲艺音乐。最初由家师韩绍龄先生传习筝艺,继承了一部分山东筝乐的代表曲目,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父亲将其送至山东筝派大师张为昭门下,更为系统的学习山东筝派技法和曲目。23岁时,经人介绍,韩庭贵又拜师“丝弦之王”——王殿玉先生学习筝和擂琴等乐器,与赵玉斋先生、高自成先生成为师兄弟。年轻时,这一步步严格正统的学习,博采众长,为他后来传承和发展山东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庭贵先生先后在菏泽戏曲学校、菏泽地区的艺术馆、山东艺术学院工作。在山东艺术学院任教时期,可以说是韩先生艺术事业的鼎盛时期,他的筝乐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并显露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在培养大量古筝演奏人才的同时,编著了不少古筝曲集,其中《鲁筝曲集》便是研究山东筝乐的重要文献资料。 除去继承,对山东筝乐的推陈出新先生做出许多努力,他创作了许多富有地方风格的筝乐作品,他编创的《包楞调》就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作品根据山东成武县的民歌改编,作品的背景是:过去的农村妇女经常在一起纺棉花,边干活边聊天,聊到投机处竟唱了起来。曲名中的“包楞”是唱歌时候的衬词,不知道用什么歌词时就模仿棉花车子发出的“楞楞楞”来哼唱。韩先生通过自己的改编,强化了这一特质,极形象的体现出当时热闹活泼的场景。 这首作品已经突破山东传统筝乐的结构,不再是传统八板体,根据情境乐曲分为多段式,前后分别加入引子和尾声,在引子尾声中加入刮奏,成为后来很多作品都会采用的手法。其中,欢快的部分采用双手演奏,伴奏织体就像纺织机一样,极富律动,也充满了山东民间音乐的特色。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有同样的感受,筝曲《丰收锣鼓》也是山东风格的筝曲,它的织体部分和我们刚刚听过的《包楞调》很相似,这样就更加肯定了《包楞调》中的山东音乐风格。慢板部分,乐曲依旧保留传统筝中的左手按滑的特色,以体现山东筝的风味。 先生非常注重通过音乐来表达故事情节,这一特质同样表现在他其他作品中,下期节目我们继续分享韩庭贵先生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