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诵读||走进河西走廊 (一)  偶趣

香茗诵读||走进河西走廊 (一) 偶趣

2020-05-12    32'55''

主播: 播 客 香 茗

804 9

介绍:
走进河西走廊 中国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西部对中华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左宗棠曾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河西走廊更是关键中的关键,明代杨一清有言:“兵粮有备,则河西安。河西安,则关陕安,而中原安矣”。进入海洋时代,陆路关隘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那些古训所蕴含的道理在今天依然值得借鉴。 甘肃因何而来 在地图上,甘肃的形状很奇特,有人说她像一柄如意,或者说一个哑铃。小时候学地理时,始终没搞懂,在新疆、内蒙、青海之间为什么会有一个狭长地带,这个狭长地带为什么会设立一个单独的省?后来才渐渐明白,这样的设置既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也有人文地理的考量,更是地缘政治的谋略。 地球板块运动在欧亚大陆上隆起了两大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他们的连接处是一片狭长的低洼地带,夹在祁连山脉和阿拉善高原之间,西连大沙漠,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南北宽从十到百公里不等。这里是古代中国连接西方的唯一陆上通道,从便于统治上讲,这片区域不能分割,因为在黄河西部,所以得了个很拉风的名字——“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最初为戎狄所有,后来先后为月氏、乌孙、等所占据,这些北方游牧民族来无影、去无踪,时时冲击中原华夏文明。直到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出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出征才赶跑,将这里并入汉朝版图,并以此为跳板,进而谋取西域,建立了历史上汉人统治的范围最广的封建王朝,同时也形成了以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西缘为主体的省级行政区。自元朝起,这里分别取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得名甘肃。 在很多人印象中甘肃是一个黄沙漫天、荒凉肃杀的偏远省份,这可真是一个天大的谬误。且不说代表中国陆上地理中心的“国心塔”就坐落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历史上甘肃也多次在舞台中央尽展雄姿;它更是自然地理上的多个交叉地带:三大自然区划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四大温度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都在此交汇。 网上有人戏谑,“新疆不远,只是甘肃太长了”。为什么甘肃会抻那么长(请不要联想兰州拉面),战略上的考量是主要原因:河西走廊必须牢牢地控制在中央政府手里,而且离京城越近越好。甚至有人称河西走廊为“陆上马六甲”。 结果,作为古代中国的战略交通体系,东以平凉为中心的陇地,西至肃州(今酒泉)的狭长区域就成为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她像一枚长长的钉子,从中原深深地楔进大西北。和平时期作为商旅通道,用商旅贸易和文化交流带来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战时则成为兵马粮道,好似中原王朝挥舞出去的胳膊,呵护一方稳定。 祁连山 欲介绍河西走廊,不得不解读祁连山。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呈西北—东南走向,长达1000多公里,宽达300多公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高大的山体拦截并贮存来自海洋暖湿气流中的水汽,多数山峰积雪常年不化,形成了3000多条冰川。 祁连山是一座界山,不仅是青海和甘肃的分界线,也是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之一,是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也处于我国200mm年等降水量线,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的一部分。 青藏高原隆起后,原本北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被**************************************************************************************************************************************************************吞噬,还孕育出大片富饶的绿洲和草原,形成了农牧皆宜的生态环境,张掖甚至还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这一改变正是因为有了祁连山。祁连山是哺育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被***************************************************************************湖滩”的佳话。石羊河造就了武威,北大河连酒泉,疏勒河上建起了玉门和瓜州,敦煌脚下则有党河缓缓流淌。 古人所说的“弱水三千”指黑河的一段。发源于祁连山,穿越峡谷的黑河,是仅次于塔里木河的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被**********************************************************************************************************************************************************************************************************************************************************************************************************************************************************************************************************************************************************************************************************************************************************************************************************************************************************************************************************************************************************************************************************************************************************************************************************************************************************************************************************************************************************************************************************************************************************************************************************************************************************************************************************区和半干旱区地理分界线,水系内流区与外流区分水岭之一部分。 中原出发的商旅驼队越过乌鞘岭,就算正式进入河西走廊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由东往西在此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四郡和玉门、阳关两关,即有名的 “列四郡,据两关”。由此,河西地区南以祁连山为限,北以长城为界,西面阻以两关,形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陆上丝绸之路也由此诞生。此后历代王朝均在此设郡置府。 历史不会重复它的事实,但会重复它的逻辑。河西走廊是中原汉民族与西域游牧民族拉锯争夺的焦点地区,也是民族迁徙、商旅往来的必经通道,烽燧、大漠、驼队、战马成了说起河西走廊的关键词。 公元前126年,出使西域13年杳无音信的张骞,突然风尘仆仆回到长安。他向汉武帝献上一卷长长的羊皮地图。于是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大获全胜。 公元100年,西域都护班超镇抚西域已有三十一年,英雄迟暮,思乡情切,在奏折中写下了“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读之令人动容;到了1875年晚清,左宗棠以钦差大臣和陕甘总督的身份,坐镇酒泉,督办新疆军务。次年,左大帅祭旗出兵,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大部分领土。 法显、玄奘西去天竺,大小乘佛教通过河西走廊传入长安,都是文明的传播。在今天河西走廊的石窟群中,中华文明艺术、古印度佛教艺术及古希腊造像艺术三者同时体现在佛教塑像及壁画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河西走廊及甘肃其他地区现存石窟数量达170余处,因而河西走廊也被称“丝路石窟走廊”。 北魏灭北凉后,从凉州掠去吏民30000多户,其中就有大量的僧人,大同云冈石窟的创建者昙耀法师也在其中。大量的北凉僧人和能工巧匠为北魏皇室在武周山营建皇家石窟寺院,其思路和样式被称为“凉州模式”。 公元1247年,西藏活佛萨迦·班智达应蒙古大将阔端邀请来到凉州白塔寺,双方会谈约定吐蕃归附蒙古,作为交换,阔端皈依藏传佛教,此后藏传佛教得以走出青藏高原,开始向蒙古高原乃至全国传播,这次会盟被称为“凉州会盟”,从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历史的浓墨重彩一次次地在这片狭长的土地上泼洒,险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历史造就了这里极其复杂的人群和文化体系,成为我国少数民族重要的集中地。 汉代以后,每当中原战乱动荡,就有大量人口迁入河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碰撞、中西文化相互交流、中原与西域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边塞文化、灿若繁星的五凉文化、博大精深的凉州儒学、特色鲜明的西夏文化和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 活跃在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界处的脚户和马帮们,他们携带皮货、茶叶、生活用品,以及各自的文化习俗穿梭在这里,促进贸易的同时,也加强了不同文明体系的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