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老店(简介)
琵琶老店客栈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而成就了客栈的盛名。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见于《 汉书》 、《后汉书》 ,但记载很简要,总共不过百十多字。但在晋北史上却有着长长的记忆和许多历史的留痕。
历史记载,刘邦在平城(大同)经历“白登之围”后,西汉长期与匈奴“和亲”交好,以平息边境之战乱。最著名的“昭君出塞”流传甚广,并被收录到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相传,汉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6年),王昭君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待诏宫女。王昭君,名王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疲于“五单于争立”的窝里斗,闻郅支被诛而惧,为借助西汉力量平定内乱,入汉朝向汉元帝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为改善民族团结,汉元帝刘奭(shi四声)答应其请求。因不愿把女儿远嫁番邦,决定从宫女中选一女代公主和亲。王昭君自愿请命前往,“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招五女以示之。昭君“丰韵靓饰(四声jingshi),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南匈奴传》)临行时,元帝赏昭君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五谷种籽农具等物,并征集上万能工巧匠陪同出塞移民戌边。为此,元帝下诏将昭君出塞这一年改为竟宁元年,意为和平安宁之意。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 即胡汉友好皇后。
公元前33年春,王昭君从长安出发,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途径平城(大同),在一家韩姓店家开的名为东胜店的客栈住宿。傍晚时分,昭君望着漫漫黄沙,想到父母远别,今生或许再难相见,心中酸楚,遂取出随身带的琵琶,焚香弹奏吟唱。琴声如醉如痴,如诉如泣,激越时如珠玉走盘,舒缓处似行云流水,在场人无不动情。一位通晓音律的民间艺人将曲谱记录下来,演绎成大同民间戏曲“耍孩儿腔”,被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之后,一传十,十传百,待昭君离开时,平城百姓纷纷前来送行。昭君感念平城百姓之真诚,亦纪念此一别,将永别汉土,便把自己的琵琶留在了客店。队伍过了武州塞,看见了外长城,汉马停步不前,昭君抚摸着马背说:“连马也知道留恋国土,我却要离乡远去。”当她看到一望无际的烽火台,想到为了两国和好,永不交战,毅然换上匈奴的坐骑,向漠北前行。这就是“汉马不过边城”的故事。至今此地还留有昭君乘(cheng二声)骑的蹄痕,此地也遂称”蹄窟岭”。
昭君走后,为了纪念这位和平使者,韩店家将店名改为“琵琶老店”。至此,历代名人骚客慕名来访,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靠着这块金字招牌,该店陆续经营了2000多年之久。
民国时期琵琶店转手赵锡芝经营。赵锡芝为满清皇族后裔,世代居住于北平王府仓胡同。父辈曾任职于八旗军,驻扎右玉,绥远、凉城等地。辛亥革命以后改为赵姓,购入大同琵琶老店,继续经营客栈。当时,这座千年老店位于清远街南侧的大西街46号院,南邻清真大寺。古朴典雅的广亮式大门楼临街而立,“琵琶老店”的牌匾一直悬挂在大门楼上,直至1966年被有关部门收走。进了门楼穿过48米长的走廊,往南是面积宽阔的中院,东西两边建有许多房屋。出了中院往南是更为宽阔的大院,建有停车场及马厩。中院旁有东跨院,大院旁是西跨院,两小院都是大同四合院式结构。整个老店南北长68余米,占地2200平米,客房33间,于1951年停业改为入住40余户的居民大院。余年后,又一位韩姓店家为传承老店文脉,筹建10年,在老店原址南侧,即清真寺西侧建新店,于2016年重张开业,面积1333平米,客房28间。这个千年老店重张开业以来,已有许多文人学者、名流大咖以及慕名而来的老外到访老店,足以说明昭君文化千年不衰的魅力。
现在“琵琶老店”牌匾在大同博物馆的展厅内,向世人印证着那段珍贵的历史史实,牌匾的故事也流传至今。相传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8)大同军防御使段文楚,请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亲笔书写“琵琶老店”四个大字,并制成一块横幅牌匾,悬挂在该店门楼上。从此琵琶老店远近驰名,迎来八方客,生意达四海。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的诗句中写到:“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清代诗人张五典在《大同怀古》中写到:“秋到白登山没雪,春深青冢草生烟。何人识得铜牌鹿,应纪元封出塞年”。生动地反映了白登之围和昭君出塞在大同历史上留下的深远影响。民国二十五年,大同人氏白志谦书写的《云冈石窟寺记》一书中,记载了六个旅馆,其中介绍“琵琶老店”时称该店设施尚好,可见当时“琵琶老店”仍为响当当的一类客栈。
“一块招牌,就是一段传奇”,优秀的大同老字号代表着大同传统的商业文化,带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传统特色。琵琶老店是大同人值得骄傲自豪的家底!是“老大同的底片”,也是香火传承、文化延续的“新大同名片”。
琵琶老店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