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老何
小花
序言
这是我第一次以男人的视角写作。
何以生(化名)是我曾经打过多次交道的经济学家。前不久我与他在北京重聚,他说他在回美国之前要回家乡给一个人扫墓。
墓中人是他的父亲。
我一直认为,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这代人,经历了中国社会最翻天覆地的变革,因此这代人和父辈之间,也有着最无法和解的代沟。
而这批人中的男人们,和自己父亲之间,关系尤其微妙。
父亲们的人生充斥着饥荒、文革、国有体制大锅饭。儿子们的人生则伴随着留洋、创业、个体意识的觉醒。
被打为右派的经济学家顾准的儿子曾这样写,“我不觉得他讲得有道理,而我,愿意献身我所相信的一切;以后是长年的互相隔离,我们都没有得到填补隔离造成的沟壑的时间。”
在深刻的沟壑中,父亲在努力维护他的地位和尊严,最终形成了一种无法理喻的矜持,以及随之而来的隔阂。
“每次去上海,我总是忙于会朋友,很少在家。就是在家,和父亲好像也没有话可说,仍然有一种疏远感。”周国平在书中如是说。
这种无言的隔阂,在没有机会表达情感的积压下,最终总会成为一种深度的遗憾。
“我突然意识到,对于业已从这具躯壳中离走的那一个灵魂,对于使我的生命成为可能的那一个生命,我了解得是多么少。父亲的死带走了一个人的平凡的一生,也带走了我们之间交流的最后希望。”每每读到周国平这段文字,我总会动容。
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再关乎子奉塌前,而是能否在有限的人寿中,达到精神层面的和睦与和解。
我试图通过何以生的父亲,去还原一个典型的中国父亲。我在这位父亲身上,看到了人太多身边父亲的影子。
我看到了爱,尊严,阴影,执着。我也看到了太多在职场光鲜闪耀的男人,以及他们内心关于父亲的遗憾。
希望你不是何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