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桥之声第257期《情绪稳定,从来不是“忍”出来的》之三

心桥之声第257期《情绪稳定,从来不是“忍”出来的》之三

2021-12-16    07'34''

主播: 心桥之声

386 0

介绍:
情绪稳定,从来不是“忍”出来的 之三 如何改变自己的情绪应对方式?  a. 接纳自己的情绪 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你感冒了,你妈妈根据一个偏方,用蒜头冲水给你喝,但你觉得难以下口。 本身感冒就很难受,加上不想喝这个水,妈妈又一直催你喝,最后你就发脾气了。 发完脾气开始后悔,觉得我不该生气,我怎么这么不懂感恩,我真差劲。 这就是不接纳一开始的负面情绪,导致做了更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产生更多负面情绪的结果。 一开始的负面情绪是“不想喝”,在这其中我们产生了一种想法:如果不喝就是不接受妈妈的好意,所以产生了第二层负面情绪“烦躁”。 但是,打住,不喝这个水就等于不接受妈妈的好意吗?不是的,我们不是因为妈妈的好意而拒绝,只是因为不喜欢这个水而拒绝。我们可以对妈妈的好意表示接受和感恩,请求妈妈换一种喝的。 即使你没来得及想清楚这点,还是觉得烦躁了,一旦接纳了烦躁这种情绪,也不一定会导向发脾气的结果。情绪并不直接导向某种行为,中间仍然有许多选项。 但是当我们不接纳这种情绪的时候,我们的选项就变得少很多,会变得不灵活甚至很僵化。比如刚刚这个例子的主人公,就觉得自己只有“忍着头皮喝”和“发脾气拒绝”的两个选项。 其实妈妈的目的不是让你喝这个水,而是希望你快一点好,其中是有很大的沟通空间。但如果我们不接纳自己本身的情绪体验,就想不到其它东西,只把注意力放在对抗自己的感受上。 b. 改变信息筛选的方式 我们看事情不会把所有的信息都关注到,都会有自己重点关注的部分。如果你关注得更多的是消极的信号,那么就可能就总会感觉事情很糟糕。 比如说一位来访者,他觉得自己很糟糕,那我去问他怎么糟糕了,他说我考了第二名,没有考到第一名。 在我们看来第二名并不糟糕,因为我们关注的是“已经做到的部分”,但是他关注的是“没有做到的部分”。 不管关注消极面还是积极面,都会形成习惯,所以如果我们要改变自己消极的习惯,就要通过练习去养成新习惯。冥想、正向日记等方法都可以帮助自己。  c. 尽可能客观地描述行为 曾经有一个来访者跟我说,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做,感觉自己很没用。 详细询问之后,他说:我一整天就是玩手机,做了饭,睡了午觉,看了一下书(还强调是闲书),该做的事情一项都没做。 听完下来我发现他其实是有做很多事情的,但是他的描述里带着自我指责,对自己有一个偏见的概括:我应该要往东,但是我往西。 最好先摆脱偏见,尽可能客观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行为,比如“玩手机”是“使用了8个小时手机,用了4个小时刷短视频,4个小时跟朋友联络、处理工作。” 再比如“看闲书”是“看了2个小时小说,虽然对工作没有用处,但是获得了共鸣和感动。” 著名辩手黄执中曾说过一件事:有一天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心情很低落,然后他的女朋友跟他说:“不会呀,今天你的牙齿变得更整齐了!”(当时他在戴牙套)。他瞬间就开心起来了。 是啊,只要我们在活着,我们就不会“什么也没做”,学会更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的行为,把偏见评价掐死在摇篮里,杜绝延伸出更不好的感受。 曾经有朋友跟我说:道理我懂,可我做不到啊! 是啊,接纳情绪,觉察需要,改变信息筛选习惯,客观全面地看待行为……这其中,没有一件事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旧的心智模式和行为习惯,有时就像堆积了太久的泥,已经变干了,想要丢掉它,必须先融化,才能从根本上彻底铲除。 这个过程会经历很多艰苦,很多时候仅靠个人努力难以达成,这样的时候,求助心理咨询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在充满安全和信任的咨询设置下,引导你去觉察情绪背后的需要,帮助你学会接纳自己,提升和不断内化管理情绪的能力,并习得这种能力。 即便咨询结束,你也不再轻易因为自己的情绪而烦恼、困扰、痛苦、自我抗争……光是想一想,都会觉得这种与情绪和谐相处的状态是如此自由、自在,就像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记住,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拥有这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