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杭城(舒婷诗 费一轩曲)

寄杭城(舒婷诗 费一轩曲)

2021-05-13    01'46''

主播: 费一轩原创歌曲

305 0

介绍:
寄杭城 . 诗:舒 婷 曲:费一轩 . 如果有一个晴和的夜晚, 也是那样的风,吹得脸发烫; 也是那样的月,照得人心欢; 呵,友人,请走出你的书房。 . 谁说公路枯寂没有风光, 只要你还记得那沙沙的足响; 那草尖上留存的露珠儿, 是否已在空气中消散? . 江水一定还那么湛蓝湛蓝, 杭城的倒影在涟漪中摇荡。 那江边默默的小亭子哟, 可还记得我们的心愿和向往? . 榕树下,大桥旁, 是谁还坐在那个老地方? 他的心是否同渔火一起, 漂泊在茫茫的江天上…… . 【备注】 (1)这首《寄杭城》,诗人舒婷创作于1971年5月,收载于《朦胧诗·新生代诗百首点评》(李丽中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2月出版)36~37页。读着这样的诗歌,顿觉心河漾漾,遂起身离开书桌,步出书房,但见夜幕初降,华灯初上,伸臂仰望,天宇高旷,夜风款款之中,衣袂轻轻飘扬。 (2)赏析:《寄杭城》是舒婷70年代初的作品。一种柔情、一种温馨的气氛弥漫于诗的空间,又从诗的空间流向欣赏者的心灵。在那人性扭曲的年月,写真挚的友情,即是对漠视人性的反叛;在虚假的噪音漫天飞扬时,听到一曲袅袅的清音,即是对受伤心灵的最好抚慰。这首诗的构图、抒情方式别具一格。既没有密集、奇峭的意象,又没有夸张、变形、错觉。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和谐、淡雅的水墨画。诗人的“自我”隐于那“风”、那“月”、那“露珠”、那“倒影”、那“亭子”、那“榕树”之中。陆游曾有诗句“一树梅花一放翁”,舒婷也学会分身法,将“自我”化入每一自然意象。这是审美主体向审美客体的移动,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其实,并非“无我”,而是“我”的隐蔽、消溶。这类诗更为蕴藉,更耐品味。《寄杭城》有古典诗的神韵,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效果。“他的心是否同渔火一起,/漂泊在茫茫的江天上……”,末尾这两行使人想起温庭筠《梦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的名句。该词描述一女子在江边等待心上人乘船归来,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一时间心头涌起千般思绪,诗人没有将这种复杂思绪点明,而是宕开一笔,写“脉脉”的“斜晖”和“悠悠”的流水。《寄杭城》写于1971年,诗人思念友人的情绪当更为复杂,在真挚深切的怀念中似乎还有一种茫然和惆怅之情。诗到化境只能意会,即陶渊明诗所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朦胧诗·新生代诗百首点评》37~38页。 (3)诗人简介: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祖籍泉州,原名龚佩瑜,后改名龚舒婷,当代诗人、作家,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69年,舒婷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插队到闽西山区,并在知青生活中开始了诗歌创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的诗》,散文集《心烟》《露珠里的“诗想”》等。 (4)封面来自网络。 (5)谱曲时间:202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