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之1作者:李春雷  朗诵:海之魂

《第一书记》之1作者:李春雷 朗诵:海之魂

2022-09-22    11'25''

主播: 韩海之魂

435 2

介绍:
第一书记(纪实文学) 作者:李春雷朗诵:海之魂 2019年8月,刘昌法第四次担任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时候,全国脱贫攻坚战正在接近尾声。 这一年,他57岁。他,可能是全国年龄最大的第一书记吧。 而且,他已驻村7年。他,可能也是全国驻村最久的第一书记了。 50岁之前,刘昌法是山东省淄博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正科级干部。由于多年从事理论工作,总感觉缺乏基层实践,便主动申请下派到贫困村挂职。在博山县上小峰村,他根据当地实际,很快就摸索出一条发展乡村农家乐的产业道路,使一个穷村彻底脱贫。正在这时,全国范围的脱贫攻坚战开始了。根据组织派遣,他又先后担任两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均良好完成任务。 彼时,再有三年就要退休的他,已经不习惯城市生活。索性,就把余下的工作时间全部留给农村吧,为乡村振兴贡献余热。 于是,他来到东东峪村,走马上任,任期两年。 一 东东峪村,位于淄川区东南部50公里的泰沂山脉深处。 环村皆山也。东侧太平山,北边凤凰山,南面悬羊山,西部则是一片无名山和著名的淄河上游。 山体多是石灰岩和杂色岩,岩中有泉,泉水潺潺。但由于远离城市,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千百年来,贫穷是这里永久的胎记。小村,像一个土头土脑、黑黑瘦瘦的憨娃,仰躺在深山怀抱,酣睡。 刘昌法进村后,像过去那样,首先走访贫困户。走访时,仍然携带“四件宝”:便民卡、数百元、一枝笔和几张白纸。 为什么这样呢? 前三者易于理解:每入户,首先递上一张写有电话号码的便民卡,可以随时联系;如果遇到临时窘迫的村民,就送上一二百元,救救急;一枝笔呢,为了纪录。唯有几张白纸,让人费解。 有人就问:“刘书记,带一个笔记本,多方便啊。” 他说:“这你就不懂了吧,那样虽然自己方便,但老百姓不习惯。你当面掏出笔记本,郑重其事。他们本想说说心里话,也会咽回去。” 所以,他只是随身携带几张白纸。交谈时,随手记要点。回到宿舍,再认真回忆,誊写到笔记本上。 十多天时间,各家的情况和困难,都熟悉了。 全村298户、801人、968亩耕地,5100亩林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谷子。果树呢,以杏、山楂、柿子、花椒为主。小村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贫困面最大时达到178户412 人。现在虽然都已基本脱贫,但其中不少户依靠政策兜底,并没有稳定收入。 富裕指数颤颤巍巍,贫困根基摇摇晃晃。 他一边走,一边想,如何巩固和振兴呢? 必须培育产业! 可是,培育什么产业呢? 与大家交谈,都摇头。咱这山高皇帝远的穷沟沟,什么资源也没有啊。 他想,这大山,不是最好的资源吗? 也不是没有人才。村里有一个中年人朱全祥,原在淄博市内经商,资产丰厚、人脉广泛,最近回到村里,准备重新创业。 二 突破口在哪里? 小村太穷了,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和积蓄。 俗话说,靠山吃山。可这大山、穷山,如何吃呢? 他主动找到朱全祥。 年过半百的朱全祥在淄博市做生意多年,虽然拥有豪宅豪车,却已厌倦了城市的喧闹和污染,便想回村开发旅游。于是,他准备流转土地,建造精品民宿,自我经营,但开工后就遭遇一系列难题。由于没有更多建设用地,不能扩大规模;如果租房,老百姓不理解,也不配合。身陷困惑,进退两难。 乡村旅游,正是刘昌法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而精品民宿,更是农家乐的升级版。 的确,这些年,农家乐已经蔚然成风,但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时代的到来,传统模式已然落后。过去,城里人到农村,住农家炕、吃农家饭,图新鲜、图便宜、图方便。现在,城里人希望真正回归和体验乡村生活,要住得舒适、吃得放心,图享受、图卫生、图安全。 时代,呼唤更高层次的乡村精品民宿。 朱全祥的经营方向正确,只是经营方式上需要进一步撬动,与时俱进。 刘昌法开导说,古人云“独行快,众行远”。以你的能力和见识,相信自己单干,一定能干好。但如果以你为龙头,成立一个共同经营、按股分红的合作社,既可造福乡亲、共同富裕,又顺应了时代潮流、放大了人生价值,岂不更好? 但股份合作,需要投资,因循守旧的村民们愿意参与吗? 刘昌法说:“这个工作由我来做,你只需做好技术和管理支持。” 两人的心灵,碰出了火花。 于是,总体思路确定:由朱全祥负责投入1000万元,建造一个作为总部的接待中心,负责对外联络,并可用餐、宴请、会议、娱乐等。另外,再在村里发展一批农户,把他们的闲置房屋提升改造为精品民宿,并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合作农户的条件:有闲房,有适量启动资金,有利落能干的女主人。 思路确定了,执行起来却是另一回事。 村民们思想封闭,根本不相信。咱们偏僻落后的穷山村,能吸引城里人常住常吃常玩?不可能,不可能! 刘昌法租下一辆大巴车,邀请大家外出,到自己的第一个扶贫村——博山区上小峰村和其它旅游示范村访问、参观。连续几天,一切免费。 一路上,看着人家的富裕,想着自家的贫穷,村民们动心了。 刘昌法告诉大家,主体投资由朱全祥负责,各家改造另有补助,更有上级支持咱们。客源呢,也可以保障。听到这些,大家纷纷报名,最后确定15户。 趁热打铁,所有改造工程图纸很快出笼。 可是,好事多磨,一波三折。开工之前,由于房屋提升改造需要大笔投资,不少人又犹豫了、撤出了。 这就是农民,这就是村情! 最后,只剩下5户。 好在,还有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