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之《来,过来坐》

文化漫步之《来,过来坐》

2015-12-06    13'33''

主播: 韩师广播-文化组

175 3

介绍:
大家好,本期节目由小播芷秀录制,小编彦孜撰稿,希望大家喜欢O(∩_∩)O 版头:坐,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动作行为之一。然而,“坐”这个简单的动作以及为满足这个动作而产生的坐具,在中国悠长的历史中,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今天,就让我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以前的人,都是怎么坐的。 来,过来坐 文/林彦孜 节目一开始,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古人认真礼貌,即使独处,仍得谨慎。有一天,孟子向母亲禀明要休妻,于是孟母就问起了原因。答曰:“踞(jù)” 。意思就是:娘子竟然伸开腿坐……伸着腿坐在孟子的时代被认为是难看而又失礼的。东汉的《说文解字》里面清楚地记载了古人是如何从坐姿去分辨一个人的身份和性别的。凡是女、妾、奴这些从女部首的,一律屈膝而跪,恭敬而拜。古代东面的“夷”被视为非我本族人,原因就在于他们坐得太不像话。亚圣孟子,巴不得天下人都依照礼仪来生活,眼见娇妻夷化,难免光火。幸亏孟母通达,以礼晓礼,才得以挽回一段即将破裂的婚姻。 其实从殷商甲骨文的记载以及青铜器上的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殷人的起居方式承传于我们的祖先,就是蹲踞和箕(jī)踞。所谓箕踞,就是席地而坐两脚伸向前。只不过这两种坐式,随着文化进程的加深,被认为是不雅的行为而逐渐被淘汰了。 在古代,最恭敬的“坐”就是跪。这种双膝着地,上身重量落在脚踵上的坐姿,在物理上最省空间,在精神上是最大的自我约束,在形式上表示最高的敬意,是名副其实的“臣服”。晚至清代宫廷,皇帝在养心殿西暖阁召见高级大臣时,一声赐坐,大臣立即叩谢圣恩,然后战战兢兢地再跪到设在御前的毡垫子上。唯皇者尊,大臣跪谢之后还是只有跪的份。 除了跪坐之外,较轻松的是盘膝而坐。“盘踞”在地上、在床上,都不算失礼。唯“踞”而不“盘”,就是失礼了。前面提到的孟子夫妇就是因为“踞”而引出了一场风波。历史中敢在大场面中“傲踞而坐”的,大概就只有荆轲了吧。他在刺秦失败后,负伤倚着柱子伸腿大大咧咧地坐着,还一边笑骂,这在古代是极不合礼仪的行为。但是后人都很接受他的无礼,觉得这是英雄气概。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坐姿经历了席地而坐,跪坐到垂足而坐的过程,并以垂足而坐的形式确立下来。或许是为了顺应“坐”的发展,坐具也应运而生。也或许是因为坐具的不断演化,才促成了坐姿的不断发展。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坐具的发展。 在周朝,人们还普遍坐在地上。这个时期里,“筵席”就出现了。“筵席”一词并不如现在所指的宴会酒席,而是一种坐具的名称。噢不,准确地说,应该是两种坐具。“筵”以竹为材,“席”以草为材,前者较结实,后者较柔软。将席置于筵上,就成为了周人明文制定的正统坐具。 既是“正统”,自然有诸多礼节限制。《周礼》中就记载着筵的使用是天子的厅堂上铺着九张筵,诸侯七张,余者递减。又有“天子席五重,诸侯三重,大夫再重。”的记载。如果是在祭祀、婚礼、射礼中,席的使用又各有规定,而且依照人的身份在各种场合内不得随意僭越。除此之外,有关登席的礼节,坐席的规矩也有要求。繁复至极,可从早上一直讲到晚上。 到汉代时,人们崇尚黄老无为思想,而且儒道合流,因此礼制的约束已经相对有所松弛,一些贵族也开始越制,用华美之席来表示身份地位。只是席地而坐的方式依旧和前代相同。与此同时,“榻”和“床”都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榻”这个名称出现在西汉,是一种坐具,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的独坐榻,长和宽基本一致,接近正方形;另一类是双人坐榻。榻的高度一般很低,近于地面,不过总算是脱离了地面。而“床”在当时,既扮演着卧具的角色,也扮演着坐具的角色。榻和床虽然都十分低矮,但是已经改变了席地而坐中席与地的直接接触,而是坐板和地之间形成一段空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跟湿冷地面直接接触而产生的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对人们的健康有利,也算是人类活动的一大进步了。 坐床、榻的优点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接受了。到了东汉,人们已逐渐改席地而坐为临榻跪坐。并且,在东汉末期,一种叫“胡床”的伟大发明诞生了。它与当时普通的床榻完全不同,是当时唯一的高形坐具。也就是说,东汉末时,就已经有垂足而坐的形式了。胡床胡床,听名字就知道这不是汉人所制,它是随着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胡汉的交流而传入的。胡床并不像汉人的床,它是适应游牧民族的流动生活的。噢对了,它现在的名字叫“小板凳”。 随着胡汉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汉末之际,礼制的束缚日渐衰弱,统治阶级对跪坐礼节上的关注也淡薄了,于是方便的垂脚坐具逐渐流传开去。垂足而坐的方式解放了人的小腿和脚,降低了膝关节在跪坐时引起的对神经的压迫,也减少了因此患病的人数。同时,坐胡床也免去了登席、登榻中拖鞋的这一程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胡床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而在此过程中,人的腿部得到放松,也为人们日后找寻背部的依托提供了一丝启迪。因此可以说,胡床的出现为中国古代高坐具的发展作了开路先锋。 伴随着胡床的流行,魏晋南北朝的榻高度增加,面积也相对增大,已经具备了坐具的特点。到唐代,榻登应运而生,坐具的造型装饰也更加精美。到了五代之后,椅子的使用才慢慢增多。但是一直要到北宋末年,民间对椅子的使用才开始普及,且民间的椅子造型大多很简朴,也没有太多的装饰,不过它的构造已经和现代的椅子很接近了。 到了明清,坐具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各种类型和品质都已齐备。就椅子讲,就有太师椅、官帽椅、圈椅等十几种。这些高坐具在功能上很科学化,造型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结构上还有精妙的榫卯(sǔn mǎo),从而形成了中国家具独特的风格面貌。 你看,不过是一个“坐”的动作,就有这么多的历史和故事。可是还不止如此,因了地域和文化的不同,同一种坐具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同一种坐的方式还有不同的意义。关于这些你可感兴趣?来,过来坐,我们好好地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