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茶话之《我们仨》

书斋茶话之《我们仨》

2016-09-18    06'16''

主播: 韩师广播-文化组

44 1

介绍:
在遇见你之前,从没想过婚姻。本节目由小播芷秀和小编彦孜完成,欢迎收听~期待留言! 情到浓处情转薄 ——读杨绛《我们仨》 文/林彦孜 这世间情感有许多种,想必最深的莫过于亲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寻与体会最平淡而却最深刻的亲情,一起走进杨绛老先生的《我们仨》。 这是一部记录一家三口生活的再平淡不过的书。 拿起《我们仨》,扉页上赫然印着“杨绛”二字,老先生的名字早已烂熟于耳。只是,如果不是女儿的早逝,这本书的 扉页上就该印着“钱瑗”了吧。一家三口原本设想着,一起完成这本书,钱瑗写父母,杨老先生写父女俩,锺书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只是,世事总喜欢与人作对。1995年,钱瑗因脊椎癌入院,至1996年10月,女儿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就请求母亲,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钱瑗躺在病床上完成了五章,最后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年2月26日,那是她去世前的6天。在钱瑗离世后不久,锺书先生也因病去世了,“我们仨”只留下了杨老先生一人。 以前,小编总困惑着,这样一位老人,活在女儿和丈夫留下的空白里,为何能满脸的淡然和宁静?时间的魔力再大,也敌不过亲人的死别。寂静的长夜,伴着黄灯枯卷,就真的能填平心中的空洞了吗?直到小编看到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在书里写下那句“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方知自己的浅薄。那些能释放表现出来的疼痛,终有一天,会慢慢淡去,而深埋心底的,注定生根发芽,借以心上的眼泪,长至苍天大树,遮蔽老先生的余生。 在得知杨先生怀孕之后,锺书先生对妻子说“我不要儿子,我只要一个女儿,像你的!”巴黎的产房里,锺书先生抱着刚出生的小小的婴儿,第一句话是“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书的一开始,是杨先生做的一个长长的梦,起初不知道是梦,读来只觉怪异。逼仄的船舱内,锺书先生叮嘱女儿的最后一句话是“回家去,回到自己家里去。” 乱世里,战争、政治风暴、疾病,一家三口亲密无间,却从没有一个真正的家。直至暮年,三里河寓所内,终得一起,死亡又轻易将团圆打碎。三个人,就此失散了,家,无以为家。 锺书先生去世前,拉着老先生的手,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绛,好生过。”锺书先生必定是不舍的吧。老先生的梦里,万里长梦,到最后总是只剩下老先生一人。醒来,不免向锺书先生抱怨,为何撇下她一人。锺书先生到底不舍,便将那万里长梦,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故意慢慢走。让老先生能够走一程送一程。 离别拉得越长越怕不再相见。只是,再长的梦,总有醒的刹那,到底是锺书先生那句:“好生过。”支撑着老先生在剩下的日子里,一步步独行。老先生与锺书先生,当属典型的旧式文人。恋情里,少了那么点轰轰烈烈,却永远有着旁人羡慕不来的温情与执念。书中附录的一组照片里,两鬓斑白的两位先生,互相给对方剪头发。照片的下面,提着一行小字:“锺书和我互相理鬓,我能用电推子,他会用剪刀”。这样的一份情,敌过岁月的流转,纵使白了头,也不会觉得时光无情。 相信老先生现在一回头,也还能找到熟悉的那个人。从伦敦到巴黎,再辗转回国,颠颠簸簸,坎坎坷坷。大半个世纪,于两位先生来说,自有说不出的苦楚,只是也有几分别人体味不到的甜蜜。六十多年风雨路,聚聚散散,浮浮沉沉,执手相伴的人,不离不弃,也算得一种圆满。 生活淡淡的,故事也淡淡的,情,却那么的深。或许正如木心先生说的那样,生活最好的状态,就是风风火火的冷冷清清了吧。杨先生,好生过。 不知听了这期节目,广播前的你们有没有想起自己最爱的亲人,或是为杨老先生一家三口的情感所触动呢?在拥有的时候,千万记得要珍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