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之《方文山歌词里的前生今世》

文化漫步之《方文山歌词里的前生今世》

2016-09-18    32'34''

主播: 韩师广播-文化组

50 3

介绍: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本期节目由小播俏菲、芷秀录制,小编林凌撰稿。欢迎收听~期待留言! 方文山歌词里的前世今生 文/林凌 《小小》、《东风破》里的青梅竹马,两断天涯 不是每一段感情都要权衡利弊,灯红酒绿的繁华迷梦中,方文山仍在用歌词为我们守住那一片心灵净土。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那时没有那么多的烦恼思虑,没有那么多的人情世故,那么纯粹地和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欢乐。曾经都是小小的人,跳过水坑,绕过山村,一起听细雨淅沥或燕啭莺啼,看山涧树叶枝枝末末清新,天空澄碧如洗。他搬小小的板凳,为戏入迷她一路跟,他在树下小小的打盹,小小的她傻傻等。只是岁月游走,诸物静息,忘了顺带带走当初彼此的诺言。从前的两小无嫌猜最后也是走向了天涯两忘。故事里的人,住在心里的人,找到了,失去了,是谁学念剧本太入戏?宁愿回到回忆里的小时候,小小的手牵小小的人,守着两颗心的永恒。窗边一灯如豆摇摇晃晃,凉风下温酒,淡淡离愁旧地重游只能是无言的沉默。花开那一季错过了就只能是下一季,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可是他早已将被枫叶染色的故事结局看透。琵琶二胡不紧不慢地缠绕心头,浸润在唐风宋雨的年代,把酒桑麻,闲步东篱,回忆往昔,没有了撕心裂肺仓皇失措的负面情绪,只是一股淡淡的,安静的,甚至是宿命的默然。篱笆外的古道,夕阳西下,因在荒烟蔓草的年头,不得已而松开的两只手,像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回忆继续说着它的书,只是谁还在守着小小的永恒? 心头的《牡丹江》和《茶汤》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一方水土一方人,土是踩在脚下的那片广阔无垠,水便是潺潺流过生命里的母亲河了。游子思乡情结在文人笔下体现得尤为深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方文山流淌在歌词里凝成意象的牡丹江。月光从对面的台阶移到街心,照在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青石板上,街边砖墙斑驳,墙角边爬满生意盎然的青苔,不远处的拱桥横在水面画了一个圆,美满而孤寂。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段故乡里的青石板吧,记忆里,谁牵着你的手走过,走过一段静谧温暖的旧时光呢? 同属乡愁题材的作品还有这首《茶汤》。这首相对于《牡丹江》的歌词来说,更侧重于思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的亲人,这是倦鸟知返的哀伤。“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愁是《茶汤》里的“再喝一碗我熬的茶汤,就怕你的手会冻僵。” 桥圆月圆人未圆,星辰月朗,家在远方。暗涌在心头的母亲河谁在守望?银白月色又照在谁儿时的床?又是谁在故园为自己温那一壶茶汤?寄去的信,一直搁在桌上,不知寄还去何方,是游子一直在飘零,所以,故园的人只能熬出一碗虚无的茶汤,却寄不了一封能到远方的信。 彤云出岫(念:“秀”),岭上霜红之时,红泥火炉,辣酒割喉,歌谣还在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思乡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拾一段历史的《上海一九四三》 历史再怎么被时光卷席而去,深刻的那一段还是无法从上辈人的记忆中抽离。 一九四三,民国二十三年,时值八年抗战。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多少人失去至亲和挚爱,歌词却记录了安静悠闲的街坊弄堂小时光,一帧帧倒叙的温馨小画面,没有硝烟弥漫,没有流离失所。一久四三的上海,繁华依旧,灯红酒绿。作为租借地,齐聚了众多势力,他们盘踞一方,欧洲商人,满洲遗族,日本浪人,巡捕,国民党特务和共产党员,英法统治阶层,民间帮派,梨园戏子,名媛闺秀,贩夫走卒等等。那时的上海,犹如一个戏剧舞台,那是那个时代永远令人难以忘怀的独特缩影。 重游故地的主角看着春联未褪色已泛黄,看着葛藤爬满雕花窗,看着老照片,追忆父母的似水年华,追忆当年上海的外滩。英国人率先在外滩设置码头,开设最早的一批洋行。此处是租借地的商业中心,洋行林立,工商繁荣,人称“十里洋场”。租借地上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也无时不刻在提醒我们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史。可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恰恰反讽了若非成为租借地,不会有工商发达的上海,不会有留下宏伟建筑的上海。 对那个光彩迷幻的年代了解,大多是从书上或影视作品中而来。那时的上海,正如一个天马行空的梦,很多情景画面,难以想象,透过一张张黑白老照片,在心中为它上色,再在心中把它还原,梦中,游一遍旧上海。 上海的一九四三,消失的旧时光。 泼墨山水里的《青花瓷》和《花恋蝶》 如诗如画的美学之境在方文山的歌词中,最极致的,莫过于《青花瓷》和《花恋蝶》了。五代后周柴世宗对御用柴窑曾有赞誉:“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在方文山笔下,便化为了“天青色等烟雨”,白墙青瓦,碧水绕城的烟雨江南风情一如青花瓷文化的柔婉细腻,雨打芭蕉,门环惹绿绣,还有他惹了墨色山水中隐去的她,唯美的邂逅如手中纯酿,浅尝辄止。若说《青花瓷》是冷色调青色,《花恋蝶》大概就是橘黄暖色。同样是“惹”,《花恋蝶》中是“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便营造了日薄西山的意境。同样是恋,一者主动邂逅,一者痴望守候。泼墨山水的滚动条,细细描绘的是谁?草地上无法移动的花蕊,只能苦苦等待自由纷飞的心仪的蝶,一直等到花凋谢•••烟雨江南,他惹了她;梅雨时节,他在等别个她。 月辉如银《发如雪》 有些诗词,刻下永恒怀念,如:“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有些诗词,留下矢志不渝,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发如雪》和《千年之恋》要说的就是这样一种亘古的浪漫。纵青史成灰,爱不灭,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繁华迷眼,也抵不过她眼中惊鸿一瞥的春水让人沉醉。香肩华发在月色如银下,如同雪白的霜雪倾泻而下,美化了离别,可后来,如绸青丝终成白首,痴痴等待蹉跎了谁的华年?红尘醉,微醺了谁的痴心等待?铜镜映出年少模样,美人迟暮情仍在。同样让人亘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千年之恋》。身中乱箭,血染战甲,退到悬崖边同敌人作殊死战的将军寡不敌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纵身往悬崖一跃而下,身在洛阳的将军夫人白绢悬梁,为他殉情。下一世她又在哪户人家,他能否不错过她转世的脸颊?哭红颜唤不回。 穿梭在前世今生的千年之恋,轮回又轮回,都有人在等。 红尘诗行下的江湖 徐克的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红尘客栈》里,落日孤烟,有骏马侠客,有白衣美人,侠骨柔情恩怨情仇,封刀隐没在寻常人家东篱下,闲云野鹤,古刹快马,只求执子之手看细水长流,远离尘世喧嚣。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名利恩怨只有靠刀剑出鞘,方能了。描绘了江湖的爱别离之苦的不仅有《红尘客栈》,还有早期的作品《娘子》。塞北景色入秋,漫天黄沙,古道瘦马,侠客孤身暂居客栈,烈酒入喉还未饮罢,想起江南等待他归去的娘子,内疚之情萦绕心头,近乡情怯的他只能将相思空寄红豆,心头血红,红取一滴,滴在南国红豆上。 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其实,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皆需安宁与从容,心静了,江湖便远了•••••• 《菊花台》对影成双 月华如练勾住过往,阁楼清影声声叹。花期至,斯人已逝,字里行间充斥着俯拾皆是的悲伤。化用了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简简单单一句“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便勾勒出了无限寂寥。“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和心被硬生生拆散回不到当初的浪漫。只留渔火向晚,十里薄暮,乌蓬飘摇。歌不尽乱世烽火,说不清如斯落寞。唐代有诗《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还有《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一夜真是漫长,谁在阁楼上无言轻叹,思妇等着她的良人,等他褪下一身戎装。年年燕归来,唯独人未归。 曾经有张专辑封面上印着这么一句话:“读一本书,听一首歌,爱一个人,过一生。”方文山的歌也许就像这句话中所说的值得让人听一生的歌吧。 他用他的笔墨,带领我们慢慢走向那个早已远去的时代,从少年的郁郁不得志到今日歌坛填词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用他的坚持在他的荒途开山辟野。歌词里构造了一个属于他的唯美空间,有月明如素的长安,有风华绝代的旧上海,有故乡的牡丹江,有茫茫大漠中的客栈,有如泼墨山水画的烟雨江南••••••在他笔下,国风浓浓,意境幽幽。曲终了,人未散。我们还在继续听,听那样的人讲那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