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之《刘伯温》

文化漫步之《刘伯温》

2016-12-14    16'13''

主播: 韩师广播-文化组

81 5

介绍:
本期节目由小播吴昊和小编若琪共同完成,欢迎收听~期待留言! 刘伯温 文/若琪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两本神乎其神的预言书,一本是唐代袁天罡和李淳风所著的《推背图》,而另一本,叫做《烧饼歌》,署名作者是刘伯温。 为什么要叫“烧饼歌”这么奇怪而有趣的名字呢?因为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某一天,刚刚登基的朱元璋在自己的皇宫里啃烧饼。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早就过上了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烧饼随便吃,想吃甜的吃甜的,想吃咸的吃咸的,日子要多美有多美。吃着吃着,刘伯温来了。 在这位大明第一智士的面前啃烧饼,毕竟影响不好,于是,朱元璋把吃了一口的烧饼扣在碗下面藏起来。召见刘伯温的过程中,朱元璋突然顽性大发,想起刘伯温种种料事如神,决定试一试他的神机妙算。于是,朱元璋问道:“先生,你对阴阳术数非常精通,能不能猜出我这碗底下扣着什么?” 这样无聊的把戏显然不是第一次,刘伯温嘴角泛起一丝苦笑,却不敢违令,掐指一算,立刻吟出一句诗:“‘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陛下,我猜这是个烧饼。”朱元璋听罢立刻一拍大腿,“准!”于是,他得寸进尺,“那先生能不能帮我算算后世的事情?” 刘伯温心里寻思着,此等泄露天机之事如何干得?老天爷会震怒,朱元璋听完估计会龙颜大怒。于是只得随口敷衍道:“茫茫天数,陛下你注定万子万孙,有什么好问的?”其实在这里,刘伯温还是偷偷泄露了天机,明朝最后果然亡于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洛和孙子朱由校、朱由检之手,岂不正是“万子万孙”吗? 事实上,和后世的许多奇书一样,《烧饼歌》是后人假托刘伯温之名写成的,成书时间也绝不可能在明朝初年。 且不说真实历史中的刘伯温敢不敢用跳大神的形式来回答朱元璋的问话,单说《烧饼歌》的预言本身,细心的朋友也会发现,预言的时间越靠后,用词就越模糊。 可以说,如果对歌中提及时间段的历史不够清楚了解的话,又或者联想不够丰富多彩的话,你是绝对猜不出这段歌谣预言了什么的。但问题是,明朝有那么多厉害的人,像李善长,王阳明,张居正,徐文长,还有唐伯虎等等,为什么偏偏要托名刘伯温?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明朝,刘伯温无疑是最牛气,最传奇的一位。 在民间传说中,他不光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甚至能够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因此,如果非要给神奇的《烧饼歌》找一位神奇的作者,刘伯温无疑是最佳的人选。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一直被塑造成料事如神的预言家,不是神人就是先知先觉者,甚至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 还衍生出不少有趣的神话。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所以就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不满明成祖的野心,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 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就对九子中的老大,赑屃(bì xì)说:“听闻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bì xì)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善事之用,其功德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第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当然,这只是后人流传的神话,虽不可信,但这个故事足见刘伯温在人民百姓的心中的分量。 刘伯温,即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帮着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年俸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少。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尽心尽力做好一个正直忠心的大臣的本分,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所以不久后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61岁的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 民间流传盛广的不仅仅有刘伯温的神一样的预言故事,关于刘基的死也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刘基委托儿子刘琏上奏朝廷整治盐贩盗贼肆虐的狭长地域谈洋,建议应在该地区设立巡检司以控制管辖该地,使那里的刁民无机可乘,不能互相勾结或胁迫戍边士兵一道出逃反叛。胡惟庸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刻刘基,反指谈洋踞山临海,有君王之气,诬蔑刘基想要谋取作为自己的墓地,当地百姓不答应,便想要在那里设置巡检司为难当地民众,才导致该地区形势迅速恶化。 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是命令下传此文让刘伯温知晓。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也是一种胁迫,如果没有合适的反应,谋反的罪名就会临头。刘伯温于是只好赴京亲自上朝拜见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全然不过问此事,刘伯温既不能辨白,又不敢离京。不久便发病了。 此间,胡惟庸曾携带补药前来探望病情,刘基吃了胡惟庸拿来的药后病情加重,刘基几次上书朱元璋,而朱元璋三番两次都摆出置之不理的态度。又过了三个月,病情更加恶化。朱元璋派人前去问候刘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让他乘坐传送公文的船返回青田家乡。 不久后,一代绝世奇才便这样去世了。 毒杀刘基,这是后来胡惟庸的一大罪状,但下毒是否为朱元璋的授意,已成悬疑。不过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可能性极大。地位并未稳固的胡惟庸虽然嫉恨刘伯温,但并无深仇大恨,弹刻刘基的奏章也强词夺理,没有能令人信服依据,如果没有来自皇帝方面的一些默许,本身就有诬告嫌疑,很可能反过来惹火上身。更何况刘伯温已归隐,不可能对其地位权势构成威胁,做下毒这种风险很大而毫无回报的事,对身居丞相高位,且以精明干练著称的胡惟庸而言,应该是没有必要的。 再者,刘伯温之死对不露痕迹地毒杀功臣的朱元璋来说,大概只是整治朝廷,专制皇权的开始。 作为开国元勋,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他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 而作为文人志士,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下面是他的一篇诗: 结发事远游,逍遥观四方。 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 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 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 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 刘伯温确实是一个有野心或者说政治抱负的人,但和大多数文人一样,他的抱负只局限在做一个“帝师”上,能辅佐一个明主治国平天下,那就够了。他虽知如何韬光养晦,怎样明哲保身,然而天性中的那股子不能轻易掩饰的孤高之气使他最后死在了朝臣倾轧的内斗中,不得善终。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被塑造成一位卧龙式的传奇人物,武略文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这样一位神仙般的人物,最终的结局却是以悲剧角色退出历史舞台,留下一段神话与后人传唱和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