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快乐!!本期节目由小播俏菲和小编若琪共同完成,欢迎收听!期待留言~
冬至
文/若琪
文化漫步
庄若琪/文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眼瞅着冬至将至,白居易这首《邯郸冬至夜思家》,虽简简单单二十八个字,却能将冬至夜在外的思乡游子,带入其中,感同身受,泪湿衣襟。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对于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冬至,不知你知道多少呢?今天就让我来说一说你知道的,扒一扒你不知道的,别激动,慢慢道来。
首先这冬至是怎么来的怎么定的呢?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而这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这样的: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这古文啊怎么念怎么觉得有点文绉绉看不懂,其实要用现代话来表达的话还得讲一讲地理知识。我们都知道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所以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百分之五十呢!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就是天气越来越冷了,夜幕降临地快了。
这天又冷,黑得又早,您觉得最适合干些什么呢?
干什么都不如聚在一块,吃吃水饺,吃吃热汤圆,聊聊心意。那有人就要问了,诶,这水饺就是搁在北方,那也是过年,合家大团圆,才吃饺子,那汤圆也是在元宵才吃的正常嘛?这就是您外行了不是?你不知道,每年农历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正所谓“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可是大家知道吗?这种习俗,竟然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的善举而留下的。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所以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啊,不冻人。
各地在冬至时,虽有不同的风俗,但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
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还有一种解释是说啊,这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如果你以为只是吃吃饺子,吃吃汤圆就没有别的吃的花样,那你可就错啦。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传说就会有不同的吃法。像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驱除寒冷之意。
这冬至喝羊肉汤虽然听起来不靠谱,但却是相传已久的了。两千年前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kuai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疫鬼最怕赤豆,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这是江南地区流传的故事,因此,在江南水乡,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关于冬至的“相传”而形成的冬至饮食习惯可是数不胜数,吃得讲究,这冬至才算过得尽兴。
宝岛台湾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这有趣中又不忘追祖溯源,同姓同宗者还在冬至或前后约定在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浙江台州冬至吃擂圆也是冬至的一大重头戏,“圆”就意味着“团圆”“圆满”,与平日里吃的汤圆相比,临海人的冬至汤圆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而且意味深长。
而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其实就是一种米酒,但因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关键是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无论是江南水乡的糯米饭,还是北方的饺子,其实这冬至吃的就是一家人围桌而坐的团团圆圆,你想想,寒冷的冬天,还有什么比得上家人的欢声笑语来的温暖呢?
不同的地区因为其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与此同时,各个地方关于冬至也有不一样但有趣的谚语。
像江西就有“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之说,说的是如果冬至晴朗,过年会阴雨连绵,冬至阴雨连绵,过年则天气晴朗。与这样的说法相似的还有“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正月晴”,“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等等。湘地还流传有“冬至不冷,夏至不热”的谚语呢!这就更有趣味了,冬至还跟夏至连到一块儿呢!
我们都知道,这谚语虽然大多是劳作人们在平常的生产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但正因为是日积月累考察出来的经验,大多都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不仅具有真实性,而且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从这些关于冬至的谚语,我们也不难看出,冬至虽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它对全年的其他节气或时节气候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
关于冬至,还有“三候之说”,三候即“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这恐怕是包括小编在内的大多数人听没听过的说法,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之后,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所以不要以为祭祖只在清明时节,家庭团聚只在过年,因为啊,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数一数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但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相当提前让你过了一个小年,也许很多人因为学习因为工作是没有机会回家和家人团聚的,但是在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不妨拿起手边的电话,向家人问一声你好吗?和家人说一声我很好。只要有心,家一直都在身边。
如果搁下电话仍觉得像是一个人,那么就打开收音机,我们通过电波向你传递冬至的温暖情意,愿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好了,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守候收听的听众们,希望我们的冬至温暖能让孤身在外的你,感觉到不那么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