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盈屋(作者:张恒溶,朗诵:张恒溶)

书香盈屋(作者:张恒溶,朗诵:张恒溶)

2020-06-16    13'09''

主播: 恒溶独步🍀

348 5

介绍:
书香盈屋 张恒溶 要说现在我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什么,举目四望,随处可见的就是书了,楼上楼下有几个书屋书柜。楼下健身房里有一组书柜和五个绿色布书桶,摆的装的是我们一家人平时要用的书和儿子高中的所有学习资料。我家先生喜欢在楼下沙发上边看电视边看书,所以沙发上经常放的也是书。楼上书房摆的三组书柜收藏的是儿子从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习书籍资料及课外读物,以及我和他爸爸教学及专业的书籍,还有收藏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及订的杂志,底下书柜收藏的有我教学这么多年整理的语文试卷及儿子大学的书。儿子卧室里的一组书柜摆放的是文学名著及英语等书籍,底下抽屉及花布桶里放的还有儿子大学里的教材及资料。大卧室我的床头两边也摆了很多文学及教育类的书,便于休息时看书随时可取,所以说,我家视力所及到处都是书的影子。虽然我们不是学富五车,却也算是爱读书浸染着书香气息的人。光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英汉词典楼上楼下、学校都分别有一套备用,便于随时随地查询。 宋朝爱国诗人陆游老先生把自己的书屋自嘲为书巢,还为自己的书房写了一篇文章叫《书巢记》,还邀请自己的好友来参观自己的书房杰作,感受下那种难得进难得出的鸟巢妙趣,品味他给书房命名为书巢的形象直观。我家虽然楼上楼下书多,但还是各在其位,被主人摆放有序,所以还是没有书巢似的拥挤。毕竟时代不同,人们的居住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年轻时读了一些书,颇为自负地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来,一位老者拿出一本书给他看,他却一字不识,窘得满脸通红,忙把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显然,苏东坡从老者无声的教诲中认识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书学习,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文豪。虽然没有苏轼那么好的读书条件,也没有他那么大的读书豪气,但对于出生农村基层干部家庭的我来说,还是从小在书香熏陶中长大。 记得小时候,几个姐姐都是文艺青年,她们经常借些小说杂志到家里看。有一天二姐幺姐终于耐不住书瘾的折磨,倡议在家卧室墙壁里凿个书橱。说干就干,她们拿出尺子量了大小,又用铲子锄头在门旁边的墙壁上凿了个1.5平方大小的长方形书柜,那里原来是一扇用砖堵起来的门,书架里边还放进去三块大小一致的木板,把书橱隔成了均匀的四层书架。几姊妹翻箱倒柜,把家里能找出来的诸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林海雪原》、《红岩》、《红日》、《闪闪红星》《创业史》、《金光大道》《青春之歌》、《红孩子》等文学书籍、几厚本***选集、***像章、一些杂志和几十本画本分门别类放在书架上。为了充实书柜,我们后来还买和借了一些书、杂志和画本放在里边。我的童年时光就是经常翻翻书橱里的书、看看画本或借小伙伴的书来看。这个书橱虽然粗糙简陋,但在我们村也算是独一无二的读书人家庭的符号了。 回想过去读书,看看现在满屋的应有尽有的各类书籍,真是天上地下呀!原来的读书可以说是很好地验证了袁枚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现在虽然有很多一饱书瘾的机会,却难得有那种通宵达旦为一睹为快看完一本书的热情。因为工作忙,事情多,家务事也要做,再加上博客、QQ空间、微信这些电子阅读占用一些业余时间,家里随处可取的书倒只有随手翻翻的份了。每当捧起那一纸墨香,仿佛觉得纸质阅读还是韵味悠长,你的眼睛想在那里逡巡多久就逡巡多久,不用担心费电,更不用紧张花费流量。心灵轻松,视觉干净,没有太多花哨的图案;也没有绑架你的点赞;更没有要挟你的转载,什么不转就怎么怎么的。让人很自由,很舒张,很沉静,看的高兴了就很惬意。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我只好删了几个群,取消了几个关注,少浏览一些网站,省点时间看看书写写文章。 平时我喜欢躺在床上看书,这样伸展空间大,很舒展,不必局限在桌子椅子狭窄的空间里腾挪不开。虽然这并不是科学的看书方式,但我就喜欢那份看累了就躺会儿歇会儿的自由和惬意,很多世界名著我都是坐着或半躺在床上看完的。逢到暑假,有时坐在床上看一天书,没工夫吃饭,就吃面包和蛋糕,甚至有时还喜欢用瓜子、花生和饼干充饥;有时儿子或先生也给我端水果或面放在床头柜上。大概这也有点像高尔基说的读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了,我这里是双面包了。 其实,我们一家人都还是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我家先生在浏览完手机新闻或段子后,在欣赏完电视后,就是躺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他的专业书看。有时比我还浪漫的是在一泻阳光下搬把太阳椅坐在阳台上看书,在鸟语花香中享受那一抹书香。最最有趣的是,先生是理科生,还常年坚持订了《微型小说选刊》和《时文选粹》,有时还在书店买几本新潮的书看,比如《易中天品》、梁晓声的《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分析》、郦波评的《曾国藩家书》。经常嘲笑我这个文科生看他买的书自己不买书。说我不买书倒是冤枉我,只是那种很追风热捧的书买的少。只不过我买的是教辅书、作文书、专业书多;给儿子买的系列成长励志和文学书籍多;当然家里古今中外系列名著绝大多数是我批量采购回家的;也有我写文章获奖得的书,比如有杨振宁、季羡林等当顾问编的《中华古诗文读本》有十几本就很好,每篇上面有批注,有拼音,我还比较喜欢。有时躺在床上闲暇时随手翻翻读读,发现里边一些古诗文有没学过的,也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为了汲取知识的汁液,为了吸取新鲜的阅读和写作材料,在学校我也经常借杂志看,诸如《读者》《中学校园文学》《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青年博览》《教师博览》《特别文摘》《实用文摘》《咬文嚼字》《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等等。无论是读名著、专业书籍,还是看报刊杂志,我有做摘抄的习惯,看到好词好句好段顺手做点摘抄,十几年来摘抄了二十几本,有时拿出来翻翻,有时拿出来出题,有时拿出来作为写文章的材料,很有趣味。最有价值的是从中遴选编了校本教研《基础知识面面观》、《文化知识大观园》,用于教学很实用。这应当是我书海拾贝、沙中拣金的收获吧。 儿子呢,在他的童话式的书房里,也很滋润。有时坐在书桌旁写作业查资料,闲暇看看励志书籍、科普名著《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时间简史》之类;有时被我催着看英汉对译的世界名著,看我给他买的N本中考、高考满分作文;《时文选粹》、《微型小说选刊》、《包容的智慧》则是我和他爸爸都推荐给他看的;有时被我逼着看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和《中国通史》,让他走近经典,提高文化素养。作为理科生他喜欢看《读者》、《特别关注》、《看天下》这些杂志。在高中毕业前这十二年,他因不能用手机,这个成长阶段他所看的以纸质书籍居多。上大学后,随着手机、电脑的配备,他的电子阅读狂飙猛进了起来。不过在我和他爸爸的建议下书包里除了背学习书籍外,也放一两本文学或修身养性或哲学的书看。我们希望他是一个有文学素养、有文化底蕴、综合能力强的新时代大学生。 读书是很美好的事,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精辟的读书格言呢?刘向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是的,走进书海这个万花筒,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让我们思接千载,神游八荒,让我们坐在家里都能欣赏到寰宇的神奇和魅力,增长我们的见识和阅历;走进书海,让我们和文学故事中的人物一起笑,一起流泪,一起感受悲欢离合;走进书海,让我们忘了尘世的孤独与寂寞,忘了尘世的辛酸和坎坷,因为有书中的人物在陪我们成长,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丰盈我们的生活。书海的满天星光照耀着人类文明历史和文化的长河,让书香弥漫在你的书房、客厅和卧室吧,让那一抹书香永远陪伴着我们走在人生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