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儿看电视的事情上,我也很担心他的视力。我直接在他的卧室墙上贴了视力表,并示范给他如何中检测自己的视力。我告诉他,每个人只有一双眼睛,近视了很难恢复,需要好好爱护;同时,我告诉他看电视的时候要靠着沙发背,这样的距离恰好三米左右,能够让眼睛瞳孔不过度收缩,有助于保护眼睛;我还告诉他向远处眺望能够让瞳孔放松,有张有弛。那时候龙儿四岁,这样具体的指导能够协助孩子建立自控,比“少看些,远一些”的泛泛指导有效。
我告诉他这些后,心里就放下了这件事,真的将保护眼睛的重任交由孩子自己承担。有一次我看到龙儿在看电视的间隙向窗外眺望,我好奇地问:“咦,窗外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他说:“没有呀,我往远处看,这样保护眼睛呀!”这再次验证了我的观点——孩子真的很愿意为自己的健康负责!确实,我不是他,我不可能知道每个最合适保护他的时间点,不如放手依靠他自己。
还有写作业。龙儿第一次做寒假作业的时候,我清晰地看到,每个孩子经历的事情都差不多,但是家长心中的准绳不同,整个事件的走向就会大相径庭。
小学一年级,放寒假了,龙儿拿了几页纸回来,分别是各科老师打印出来给家长看的学生寒假作业。我将龙儿叫到面前,对他说:“因为你还不能认识所有的字,所以妈妈负责给你念完所有作业,你自己安排什么时候写什么作业,需要妈妈帮忙念题的时候你告诉妈妈,妈妈很愿意帮忙。”然后,我给他念了所有的作业,我心里就完全放下这件事了。到了快开学的前一周,我再次叫来龙儿说:“妈妈再给你念一遍所有的寒假作业,你看看是不是都做完了,看有没有需要查漏补缺的。”
结果,我一项项地念,龙儿一项项地答,有的说做了,有的说没做。他说没做的,我便会发问:“这什么这项没做?”他坦然地答道:“说的是建议做,不是必须呀。”我定睛一看,果然有“建议”两字。我又问:“另一项为什么没做呢?”他说:“那项是可选呀。”我一看,果然,括号里写着“可选”。还有“最好能……”这样描述的,他也直接略过。
看来,放寒假时我念作业,他听得很仔细呢。很好呀,自律的前提是划界限,搞明白自己的领地。他把必须做的都做了,多余的一点也没做。我心里暗喜,他在为自己的领地做主。我没再多言,只是请他把寒假作业放到书包里,准备开学。
没想到开学那天,龙儿同学的爸爸找到我家,对我说:“咱们联合起来和学校谈谈吧,才小学一年级第一个假期,作业量就这么大,太吓人了!我和孩子妈妈都直接帮孩子写作业了,到昨天晚上熬夜才做完。”
我很惊愕:“有吗?作业量很大吗?我没觉得呀。”
那位爸爸扳着手指头数着一项一项作业,我听了,不自觉地把龙儿的话搬了出来:“哦,那些都不是必须做的呀,是建议,可选,最好……就是说不做也行的呀。”
那位爸爸说:“这是小学第一次做寒假作业,我们很希望孩子的学习能有一个好的开始,我们不希望他第一次寒假作业就没做完。所以我和孩子妈都卷进来了,才发现他们的作业真的很难啊,量又大!我们想和学校谈谈。”
因为我没有同感,所以我很抱歉地拒绝了同往。
那次,我的感受特别深刻。我臆测这位爸爸心中的准绳里有“认真”两个字,恐怕还有“快乐”两个字,因为他舍不得孩子压力太大,才会出手帮忙写作业。
所以,我诚恳邀请各位家长叩问自己的内心:在育儿上,你心中的准绳是什么?如果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你希望孩子是怎样的呢?
无所谓对错,只是为了保有一份清醒。知道是自己内心的准绳带来了一切取舍和行为导向,为孩子造就了这样的成长环境,无需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