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虹之声第625期《排除干扰,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丽虹之声第625期《排除干扰,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2017-09-04    09'19''

主播: 幸福传递者-唐丽虹

394 5

介绍:
知道了自己心中的准新嫁娘,下一步也绝对不是赤裸裸地要求孩子做到,欲速则不达。我一个亲戚家的男孩子,三四岁的时候聪明得很,到五岁时都能和电脑下象棋了。可是自打上小学,他妈妈就认为玩电脑是不务正业了,还曾当着我的面念叨他:“就是不知道上进。”我知道“上进”是他妈妈心中的育儿准绳,可是这位妈妈的育儿方式太直接。“上进”赤裸裸的判定标准就是孩子是不是在做和学习、功课相关的事。如果不是,就一概打压,打压的方式常以立规矩的方式出现,比如:看小说、电视、玩iPad不能超过半个小时等。通常这样的孩子对学业的热情会越来越少。自己喜欢的事都被禁止了,凭什么要去做父母喜欢的事呢?后来,这孩子长大了,果然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唯有数学还过得去,高考刚达技校的分数线。 我还认识另外一位朋友,他的妈妈和我亲戚很像。这位朋友已经三十多了,已经成人的他,回想起长大的过程,竟然是一个和妈妈因为看电视而斗智斗勇的过程。 他妈妈要求他每天放学要先写完作业再看电视,可是他很想先看电视再写作业。每天放学后,他独自一人回到家,总会先打开电视,同时警觉地听着楼梯的动静,一听到妈妈的脚步声,就马上关电视,回房写作业,好似一直就趴在书桌写作业的样子。妈妈也很聪明,伸手一摸,电视后面是热的就知道他刚关了电视,于是就会对他进行惩罚,比如,多练一篇字。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后来他每次看电视的时候就在电视后面放一个风扇吹着,这样妈妈回来就摸不出来电视的热度了。虽然摸不出热度了,妈妈仍然怀疑他在看电视,于是在电视上盖了电视布,在电视布的每个角都放了一个硬币。第一次他不知道,一掀电视布硬币掉了一地,他心里发慌,不知道妈妈是怎么摆放硬币的。这一次他暴露了,又被惩罚了。于是他更加谨慎,下次看得更加全面些,如果有电视布就小心翼翼地掀开,看完电视后保证复原…… 在斗智斗勇中,我这位朋友一直坚持着回家先看电视再写作业的步骤。考上大学后,他一直保持着这种叛逆和不相信自己做不到的精神,工作后,在运动鞋的设计领域颇有建树。他很上进,只是不太容易和上下级合作。 我详细比较了这两个家庭,发现我的亲戚自身不够上进,用了太多的精力管制孩子,决定孩子做什么,以至于孩子没有机会以自身的生命力突破各种封锁线,只好凑合着活在妈妈的掌控中。我朋友的妈妈自身足够上进,虽然对孩子有管制,但是精力不够,没法全面封锁。倒是妈妈上进本身有明显的身教作用。 我看到的是:父母决定自己做什么,就是在发挥身教作用。相反,如果父母重心放在决定孩子做什么,常常会破坏孩子自身的生命力。 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孩子做什么 每个人内心都有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的底线,往深了说叫价值观。我有一个被誉为家庭教育专家的朋友说过,家庭教育实际上是各个家庭价值观的传递,我深以为是。这和我说的心中的准绳是一个意思。这是家庭深层次的行事规则。 我听到过一个浩途资深会员的分享。她是我见过的最有接纳力的一位年轻妈妈。她分享过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玲铛小时候特别爱哭,每次哭起来,惊天地泣鬼神,时间还特别长。 玲铛的妈妈是个家庭妇女,丈夫在外打工挣钱,她一个带大三儿一女。她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戏。一听到村里来了戏班子,她就开始梳洗打扮,准备前往。 有一次,五岁的玲铛一看妈妈要出门看戏,就开始哭闹,不让妈妈出门。 妈妈仍然果断地将玲铛托管给邻居妈妈,自己去享受戏剧。 玲铛断断续续地哭,一直哭到妈妈看戏回来。 妈妈没有任何愧疚,对玲铛也没有任何的责怪,只是轻轻地抱起玲铛回家了。 玲铛现在也为人母了,她从自己妈妈身上传承了这份接纳和坦然。她能接受孩子的哭声,同样坦然地尊重自己的爱好。可见,身教胜于言传,如果你内心很看重认真负责、好学上进、不屈不挠,自己做到就好了。你做到了,孩子自然就习得了。 我特别佩服玲铛妈妈的是:她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决定孩子不要哭,不要闹,不要缠妈妈,要乖,要听话,要让邻居爷爷开心等。 当我们对孩子设定一个规则:你不可以哭!你可以哭,但只可以哭三分钟!你不许缠人!你要听话!这都是在试图决定孩子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这种时候,我们就把自己的情绪控制权交托给孩子了,孩子照做我们便开心一会儿,孩子不照做我们便逐渐失去耐心了。当我们作为成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挑剔、讽刺、大发雷霆的时候,则会在孩子心中筑下他不够好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