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斌同志:
你好!来信收悉。因我外出一段时间,故回复得迟了,望谅。
关于高石,前几年已出过几种作品。你有志于将其搬上银幕,设想很好,一些看法亦是很有道理的。
石评梅是一个感情很奇特的人,他与高君宇的爱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建议你再看看石评梅生前给瞿冰森的那封披露心迹的信(收在《石评梅集》第三集,想你已看过了),那是她真实的写照。但是她毕竟还是一个追求光明的青年,受过高君宇的影响(是**共产主义小组前身**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问题是写的时候如何把握分寸,既不要把她写成一个叱咤风云的女性,也不要把她写成一个卿卿我我的女性。人都是复杂的,石评梅也不例外。如何再现传奇,又要考虑到社会效果。希望你能努力探索,超过前人。
你的稿子写好后,建议寄给有关的杂志或制片厂,多听编辑们的意见。
祝你
成功
解思忠
1990年10月16日
下面是关于这封信的故事,欢迎您继续收听。
读初中时,我从《中国青年》杂志上了解到石评梅和高君宇爱情的故事。他们那凄美的传奇,令我神往。
后来当兵到洛阳,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书库买到一本《石评梅文集》,我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看到一个娇美女子在父亲鼓励下冲破封建藩篱,从山西太行山里的小城平定来到京城京师女子师范大学体育系上学。
当时正是五四运动时期,石评梅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聆听胡适之、陈独秀、李大钊和鲁迅等风云人物的演讲和授课,文思泉涌,才华很快显露出来,写出了一篇篇的锦绣文章,深受文化界人士惊叹。
石评梅和庐隐、刘和珍、许广平等历史女**往颇深,特别是在其初恋发生波折后,她在一次山西同乡会上结识山西籍北大学生高君宇后,触动很大。在高君宇的介绍下,石评梅加入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为数不多的女会员之一。
正当石评梅接受高君宇爱情的时候,她知道高在老家还有原配,尽管那是高君宇被迫接受的枷锁,但石评梅考虑到另一位女性在苦难中,就退缩了。高君宇后来躲过北洋政府的通缉到革命中心广州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参与领导了镇压商团暴动的战斗。
高君宇参加了中共五大,在武汉和另一位杰出人物***相会。
冯玉祥将军发动****后,软禁了直系总统曹锟,孙中山北上议事,高君宇随同。遗憾的是高君宇和孙中山先生先后病逝于**。
石评梅悲痛欲绝,按照高君宇遗愿,在高君宇弟弟的协助下,将高君宇安葬在**南郊的陶然亭湖畔。
四年之后,石评梅也随着高君宇离别人世。根据石评梅的遗愿,**朋友将她的香骨安葬在高君宇的墓旁,成了一座鸳鸯冢,深受人们敬仰。建国后***和邓颖超数次来陶然亭高石墓前缅怀战友。
我受到强烈震撼,特别是我在山西铝厂图书馆看到同乡解思忠写的《古都埋情》长篇小说后,就拜读了数遍,便想写一个电影文学剧本。
经过两年努力,我完成了八万字电影剧本的写作,受到王汶石和解思忠两位作家的指教。由于生计所迫,也由于十万元的拍摄经费的艰难筹集,这个电视连续剧终于未能拍摄,十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