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046.浣溪沙·端午

词046.浣溪沙·端午

2022-04-16    04'18''

主播: 长水退士(古诗词)

131 1

介绍:
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 北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⑶,明朝端午浴芳兰⑷。流香涨腻满晴川⑸。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⑹。佳人相见一千年。 注释: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⑵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⑶碧纨(wán):绿色薄绸。⑷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浴于兰汤,即用香草水洗澡。 古人认为兰草避不祥,故以兰汤洁斋祭祀。⑸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⑹“小符”句: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 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江面布满了香粉胭脂的残留痕迹。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背景:这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端午,是时,东坡被惠州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全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刻画了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的美好形象。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北宋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五)。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⑴.平莎(suō):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⑵.耦耕(ǒu gēng):两个人各拿一耜并肩耕作,此处泛指耕作。⑶.蒿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薰:一种香草。⑷. 使君:词人自称;元:原之意。 译文:柔软的青草和整齐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春日和暖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带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我虽为使君原是农夫出身。 背景:这组词是苏轼43岁(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共五首,题为“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中第五首最有名,就是本词。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主要写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这五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以诗的句法入词。这组词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它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其中,第五首(本词)写雨后农村风光春色和雨后感受,抒发作者的欣喜之情,表达了归田退隐的思想。“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雨过之后,空气更加清爽新鲜,小草平莎更加柔软嫩绿、摇曳生姿,道路之上布满一层轻沙,却洁净无尘,马儿欢快地奔走其上。景物是词人眼中的景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环境的清新、舒适便是词人欢快、舒畅的情感反映,软、轻等字眼便既是莎草、沙路的特征描写,也是词人舒爽、轻快的内心再现。“何时收拾耦耕身?”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词人不禁怀想,何时能够耦耕田亩、归隐田园,这其中既有词人对于农村田园的热爱之情,也暗含了词人因游宦疲倦、仕途多舛而渴望隐居的情感。“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太阳暖暖地照在桑麻之上,桑麻泛着翠绿的光泽,动人眼目;微风从蒿艾中吹拂而过,蒿艾散发出如薰的香味,沁人心脾。这两句对仗极为工整,描摹之景也极为美妙,“暖”字给人的心窝带来无尽的温馨,“光似泼”三字把田野繁茂蓬勃的景象渲染地淋漓尽致,气如薰带来袭人的芳香。“使君元是此中人”,和上片中的“何时收拾耦耕身?”相互照应,而意思则更进一层,上片只是说渴望归来,而此句中词人深深感叹,原来自己本是此中之人。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元是此中人”一句含蓄隽永地收束全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