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知了,今天继续《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诠释和以咨询师为中心的诠释下》。
如果咨询师使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诠释,比如,讨论她用讽刺自己、挑衅咨询师的方式,呈现她被动地制造了她被误解的局面等等。但如果这么做,来访者可能会把这类诠释体验成这是企图让她担负起没有联系上咨询师的责任,这将表明咨询师不愿承担责任,而在她看来是咨询师设置了她不能联系上咨询师的重重障碍。事实上,她在为自己的需求而斗争时表现出的无力和被动,可能有助于成功地把内疚、痛苦和责任投射给了咨询师。
原则上通过来访者为主的诠释,她将受益于了解自己无形中给自己增添困难的心理机制,但咨询师担心来访者对了解诸如此类的问题毫无兴趣。她想要的是,咨询师能认识到咨询师哪里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咨询师能接受内疚、痛苦和要负起责任的感觉,而不把它们投射回到来访者身上。
出于以上的假设,咨询师给出了一个以咨询师为中心的诠释:她担心咨询师无法营造出一个能让信息传达给咨询师的环境,有些时候,咨询师的表现也让她不确定咨询师是否能看透她的一层自我保护膜,从而知道她真正的感受。
咨询师说过之后,便意识到这句话带有几分批评的语气,咨询师怀疑这是由于他难以控制自己的感受所导致的,因为来访者让咨询师感到他是要为来访者负起责任的,并让咨询师由此感到内疚和无助。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带有批评色彩的评论可能会导致受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来访者会觉得自己是被不公平攻击的受害者,并在沉默中退出关系。
听到这样的回应之后,来访者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谈到了她和女儿之间令人担忧的关系。她描述了女儿是如何让每个人都激动起来的,女儿是如何尖叫着说她无法忍受和她一起生活,然后就气冲冲地离开了。女儿后来没有上学,来访者不得不给学校打电话解释,因为学校对她的女儿也束手无策,并威胁要开除她的女儿。来访者告诉他们,她知道这很严重,但她能做什么呢?
咨询师认为这是来访者对咨询师所作的诠释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来访者觉得咨询师一直在批评她,而且来访者像她的女儿一样,她也有在愤怒中退缩的冲动。在这个时候,咨询师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因为来访者的无助让咨询师感到来访者无法为她在关系中出现的沟通困难所做的贡献承担责任,就像离家出走的女儿一样。
正是这样的想法让咨询师明白,当来访者在周一的咨询时间没有出现时,来访者需要咨询师去接受无助的感觉,这可能有点像她女儿消失时的感觉。她需要咨询师像家长一样来处理由于她不来咨询和无法与咨询师取得联系而带来的焦虑。
但另一方面,她担心咨询师指责她,无法理解她的愤怒和失望,也无法认识到她也想跟咨询师取得联系,所以她跟助理联系,又在咨询时间打电话,做这么多就是想要证明给咨询师看事实上她没有撤退,她在试图跟咨询师取得联系。
沉默了一会儿,来访者继续讲述更多有关她女儿的事情,以及女儿结交的那些危险的犯罪青年。她描述了自己是如何试图通过给女儿的朋友和他们的父母打电话来追踪她的,当女儿发现这一点时,她非常愤怒,辱骂来访者,指责来访者监视她,控制她。来访者还试图让老公去把女儿带回家,但老公拒绝了她的要求,认为应该允许女孩用她自己的方式找到回家的路。
咨询师认为,来访者的这段讲述与刚刚互动的过程有直接的联系。作为母亲,来访者是一个无助的母亲,但作为来访者,她对咨询师极为愤怒,因为咨询师就像女儿一样不能忍受和她在一起,而且很难让她和自己取得联系。并且,这段讲述也让咨询师不确定的是当他们失去联系的时候,是要去追来访者还是等她回来。
咨询师诠释说:也许你认为我是无能为力的,同时我的无力会使得你不得不自己去寻找返回咨询室的方法。不过,我想如果我试图在你感到不安、暴怒和失控时联系你的话——这里咨询师添加了一个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诠释元素——咨询师继续说:你或许就像女儿一样,你会生气,感到被侵犯和被控制。来访者肯定了这个回应。
我想面对这样焦虑且冲突的来访者,咨询师的工作容易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如果咨询师试图与来访者取得联系,她发现很难来咨询,因为来访者会觉得咨询师在跟踪她,并明确表示她不会容忍这种情况。另一方面,如果咨询师太被动了,如果咨询师像她那样举手投降说“我也无能为力”,她担心咨询师会放弃,认为咨询师的咨询是无能和无望的。
在实际互动的过程中,如果咨询师做出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诠释,她会感到被侵犯,并认为咨询师没能处理好他自己的焦虑,这导致了咨询师责备她,并把这种焦虑推回到来访者身上。咨询师原以为她能更好地忍受以咨询师为中心的诠释,但她有时把这些诠释看作是咨询师无法应对的一种坦白,是不敢解决来访者的困难、不敢面对后果的一种承认。
面对这样的来访者,似乎无论做来访者为主的诠释还是做以咨询师为主的诠释,都无法满足来访者对咨询师全能的理想化的需要,这给咨询的进程带来了阻碍。但是,我想这样的思考过程是有价值的,并值得我们学习。最后,John Steiner告诉我们,识别以来访者为主的诠释和以咨询师为主的诠释之间的区别,可以帮助我们审视我们一直在努力精进的技术,并尽可能允许自己在适当的时候从一种类型的诠释转换到另一种类型的诠释。我想,这样的允许是在充分的理解来访者的基础之上的。
好了,下节课《是解释与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