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的奇葩存在理解中国金融创新

从书法的奇葩存在理解中国金融创新

2021-01-30    55'10''

主播: 墙裂坛【对话/访谈】

28 1

介绍:
中国书法,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存在。奇葩表现之一:在一个键盘时代,一个大量互联网原住民时代,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多,远远超出历史上的任何时代。去湖州的毛笔厂和富阳的宣纸厂,带着大科技时代对传统行业的怜悯语气问厂长,工厂维持很艰难吧?厂长说,生意不错,需求量很大。但是有两大难题,一是工人不好找。特别是毛笔厂,都是四、五十岁的女工,年轻人不愿意做这样的工作;二是竞争激烈。毛笔生产商和宣纸生产商很多。无论是生产毛笔还是生产宣纸,原材料、工艺、样式、营销等等方面,大家都在创新。不过,毛笔和宣纸生产的关键工艺依然是手工劳作,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还无能为力。在这个纸质信件、电视机、唱片机、电话座机、银行快被颠覆和消灭的时代,写毛笔字的人居然还逆势增长,简直是不可原谅的!首先当然是识字的人多了,而且不是多了一点点。民国时代四万万同胞,教育逐步在普及,关于文盲率有不同说法,有说是90%多,那就是识字的人4000万左右。现在倒过来,许多学前儿童都已经开始写字认字,有十多亿识字的人。这其中10%写毛笔字,就是一亿多,是民国时期的三倍左右。其次,许多人是因为爱好。这其中许多人还成了各级各类书法家协会、画家协会之类的会员。不过会员中并不都是书法爱好者,更遑论书法家。不管怎么说,既然是会员了,总得拿起毛笔涂抹涂抹。再次,也是一个奇葩现象,一代一代中国年轻父母,无论是70后,还是80后、90后,都喜欢让孩子接受艺术熏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学习书法。这个现象在50后、60后还是孩子的时候是非常罕见的,那时及那时以前,孩子能读书、好读书,父母们就已经甜蜜在心里了,至于有没有艺术熏陶,那是要看孩子的造化的。最后,是庞大的老干部群体,退休前或退休后,纷纷加入书法爱好者甚至协会会员行列。一方面是退居林下修身养性,另一方面也是聊遣寂寞,以字会友。不过,随着这些年经济条件的改善,许多老同志都对单反相机周游列国更感兴趣了。确实,写毛笔字在物质上的准入门槛非常低。奇葩表现之二:只以汉字作为表现主体。世界上的文字多种多样,每一种文字都有自己的书写规范,每一个民族都将自己的文字写出了各种花样。中世纪欧洲《圣经》之类宗教作品的手抄本,都是非常漂亮的,是昂贵的收藏品,却不是艺术。古埃及莎草纸上的文字,美则美矣,也没人把它当作艺术品。汉字非常古老,但并不是最古老的,中国人却把甲骨文算作是书法艺术的起源。直至今天,依然有人以书写甲骨文展现书法艺术。也有不少人利用其他文字来展现书法魅力,可以说,迄今没有成功的。不要说写西式字母,即使是西夏文、朝鲜谚文,用毛笔书写只是让人觉得新奇而已。清朝时期,汉文与满文并列,许多重要场合的牌匾、碑碣,重要的公文,满汉文字并列,满文看着很触目刺眼,但绝无艺术美感。乾隆皇帝酷爱书法,题字遍天下,但都是汉字。他醉心于研究设计宫中的瓷器等物品,却没有研究如何用满文表现书法艺术。倒是东瀛的日本,用假名和片假名展现了书法的美和意境。不过,假名和片假名,都是汉字的部首或草书形成的,实际上还是汉字。这就像前些年铺天盖地的互联网金融,满嘴技术与情怀,实际上就是放贷款,不过是非法高利贷。奇葩表现之三:一般只用毛笔和墨汁书写。作为艺术的书法,只能用毛笔和墨汁书写。虽然有硬笔书法、钢笔书法一说,但真没人认真地把它们当书法艺术看待。民间有用木片写飞白书的,只是作为民间工艺流落在景点摊位。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有个小伙子用切菜刀蘸墨书写,那也只是奇技淫巧。更有一些以身体、针筒之类的工具书写的,则更是等而下之了。我们用刷子、排笔书写黑体字、仿宋体字、圆体字的标语,很漂亮,但那是美术字,不是书法。美术字,包括我们现在印刷体中的仿宋体、宋体等字体都来自于宋版书的字体。现在还有楷体、隶书、魏碑、行书等字体。这些印刷用的字体,都来自于毛笔书法。所谓宋体,就是从颜真卿的颜体楷书演化而来。宋版书是收藏界的宠物,雕版、印刷、装帧精美外,字体的典雅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所有这些字都不是书法。奇葩的是,同样是刀刻,那些书法家写在碑碣上然后用刀刻的作品,是书法作品。那些书法家写在纸上绢上的作品被摹刻上石的,还是书法作品。甚至,古人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是书法。但是,今天你在牛骨头上刻字、在金属上铸字,不会有人认为那是书法。也正因此,现在许多人都搞糊涂了,把写毛笔字当成了书法。比如问年轻的家长,孩子业余学什么呢?答曰:学书法呢!也有自称“写书法”。实际上,在老辈人眼里,字被称作书法是件很严肃的事。说别人的字是“墨宝”已经是很隆重了,对自己的字是绝对不敢这么说的。古人说自己“作书”,是指写字,“书”是书写的“书”,就是“写字”的意思,引申为“字”,但绝不是指“书法”。所以,书法是用毛笔写的字,但用毛笔写的字并不一定是书法。近来人工智能大有颠覆人类一切活动之势,继围棋之后在书法方面也来插一杠——机器人写毛笔字,但还是要用毛笔和墨汁书写,写楷书的只会写楷书,草书尚无从谈起,当然写什么字还得有人给它设定。人工智能书法艺术,当然还谈不上。奇葩表现之四:审美取向的拉扯。书法家群体中,除了官员书法、滥竽书法外,主要有两大群体,一大部分是坚守传统理念的,一部分是要进行现代创新的。坚持传统的,其中有很大部分也在创新。只是,两派的创新,都有许多尴尬。有一种极端的认为,鼠标时代,写字已经不是人们的必须,更何况写毛笔字,可以借鉴西方现代绘画突破具象的束缚,主张书法应该突破文字的束缚。逻辑上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书法没有了汉字,那些线条不就是现代绘画了吗?何必还叫书法?还有一些引入了现代设计理念,但这个度不好把握,搞不好设计出来的就是一种新的“美术字”。也有人强调,现在展览多,笔法已经被古人探索尽了,所以,展览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结构、是视觉冲击力。于是,字越写越大,笔画越来越狂野粗放。可喜的是,有些还是创造了新的审美模式。不过,平心而论,大多数是不成功的。更有一些直接就高举丑书旗帜,走呼风唤雨行为艺术一路。行为固然吸引眼球,作品也就那么回事了。这类展览体,偶然在展览会上看看尚可,但确实不耐看,更不值得品味,欣赏者离开展厅,就没有什么印象了。这种作品,由于纯粹以震撼、触目吸引眼球,说句煞风景的话,你买来挂到办公室、自家客厅、书房、卧室,是犯煞的,绝对破坏风水。近两年时兴拓片题跋,算是重拾清末民初的一种美的模式。单看形式效果,经过精心装裱,确实清新可人。但是,许多拓片是墓志、墓碑的拓片,把这挂在客厅、书房甚至卧室,总是不太吉利吧。然而,奇葩的是,对书法家们的疯疯癫癫、神神叨叨,还有各种头衔,老百姓虽然是诚惶诚恐、莫名所以,但对他们的创新并没有什么感觉。老百姓依然欣赏传统的书法美。字写得歪歪扭扭像蟹爬的80后、90后,对那些书法家们创造的现代美毫不感冒,只是送自己的孩子去学“二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可以想象的是,这群创新者,虽然自己热闹,实际上是在一个非常小的圈子里闹腾。一个附带的奇葩现象,有时一些当代书画家作品的价格往往高于已故著名书画家的作品。之所以说是附带的,因为这跟本文要探讨的严肃问题相比,有点不够严肃。艺术品成为投资品,古已有之,本不足为奇。奇的是我们艺术品市场的一些现象。有一次在上海南京东路朵云轩楼上,赫然发现一位现在还活着的至少不算一流的书画家作品的标价,远远高于其边上一位清末民初名家的作品标价。当然,没道理活着的价格就必须比死去的便宜。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位清末民初的名家,其历史地位已经是基本确定的,作品的供给也已确定是有限的,而这位当代名家的历史地位则很难肯定,并且还在源源不断地生产作品。还有一个相关的现象,总体上活着的书画名家作品价格的波动性远高于已故名家。活着的有自己或徒弟们在捧场操作,已故的就没有这样的操作。活着的作品价格许多与其在某协会担任的职务相挂钩,传说职务要提升了,价格立马就炒上去了,一旦去职,价格也立马有相应的体现。已故名家,是确定的名家,但没有职务因素对价格的扰动。以上这些奇葩现象,似乎在说明,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华艺术,遭遇了一些尴尬。但是,在科学快速发展的现代历史进程中,一百多年来,写毛笔字没有被西洋枪炮所淘汰,也没有被钢笔、铅笔、圆珠笔所迭代,更没有被键盘和鼠标所颠覆,不能不说,书法本身就是一朵奇葩!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书法,包括中国艺术的内在特点。我认为,艺术有三个层次……完整版文章,详见“墙裂坛”公众号互动方式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图片]请注明:坛友微博:@墙裂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