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形象的二重性
《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名“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是两位奇特而又神秘的人物。从红楼梦开场到结局,他们串场于其间,在《红楼梦》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他们出现在小说以下情节中:
1、[第1回]
甄士隐"这日拄了拐扎挣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狂落拓,麻鞋鹑衣"
道人念"好了歌",士隐将"好了歌"注解出来.
士隐"将道人肩上的褡裢抢过来背上,竟不回家,同着疯道人飘飘而去."
2、[第3回]
"接外甥贾母惜孤女"
众人问黛玉"不足之症"为何不治好了?"黛玉说了这样一段往事:道:"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自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这和尚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3、[第8回]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宝玉忙托着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字,四面八个字,共成两句吉谶.""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这里,宝钗为什么要打断了莺儿的话?难为情!"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第28回]从这里可以看出,金锁也许就是癞头和尚送的.
4、[第12回]
"贾瑞此时要命心急,无药不吃,只是白花钱,不见效,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孽之症.""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贾瑞一命呜呼. "那个跛足道人......抢了镜子,眼看着他飘然去了."
5、[第25回]
"厌魔法叔嫂逢五鬼"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忽听见空中隐隐有木鱼声,念了一句’南无解冤解结菩萨-有那人口不利,家宅不安,中邪祟,逢凶险的,找我们医治.’贾母王夫人都听见了,便命人向街上找寻去.原来是一个癞和尚同一个跛道士."那和尚将宝玉的那块玉"摩弄了一回,说了些疯话,递与贾政道:’此物已灵......三十三日之后,包管好了.’贾政忙命人让茶,那二人已经走了"
6. [第66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柳湘莲"似梦非梦,睁眼看时,竟是一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瘸腿道士捕虱."柳湘莲"被道人数句冷言,打破迷关,竟自截发出家,跟随这疯道人飘然而去."上面所提到的甄士隐.柳湘莲都选择了出家我归宿,所以僧道簿应该有他们的大名.
7、[第7回]
专治无名的病症的和尚
薛宝钗有那宗病,"也不知请了多少大夫,吃了多少药,花了多少钱,总不见一点儿效验儿.后来还亏了一个和尚,专治无名的病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我先天壮,还不相干,要是吃凡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个海上仙方儿,又给了一包末药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他说犯了时吃一丸就好了-倒也奇怪,这倒效验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僧一道本来在出场的时候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但后来却幻成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他们有时结伴而行,有时各自行事。对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或脱度、或点化、或指点迷津、或解除冤孽。
《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以其时隐时现、外丑内慧的非凡魔力,既为小说本身增添了不少神奇的光彩,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费解的困惑。正是一僧一道最先来到原始神界大荒山,将灵性已通、凡心已炽的石头携入红尘,变形为通灵宝玉,经十九个春秋的红尘历劫之后,最后又将其携回神界本源。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刚好是一个循环圆圈。可以说整部《红楼梦》即是以此为放事框架面逐步展开的,则一僧一道之于《红楼梦》结构模式的重要性至为明了。隐含于其中的深层内涵,实际上从一个侧面映照出红楼世界的整体意义。
一僧一道本来自神界,而奉命奔走于俗界,以点化红尘迷者。然而十分奇怪的是,一僧一道在神俗之间的形象是会变形的,刚好形成美与丑的强烈反差。
第一回,一僧一道奉警幻仙子之命的首次大荒山之行,石头初见之一僧一道是;“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阔论。”继之石头又被一僧一道为“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可见这里的一僧一道都算得上风流潇洒的美男子。接下去到了甄士隐从“白日梦”中醒来,真的在街上见到了梦中的一僧一道时,他们的形象顷刻间发生了严重的变形,即从原来的“骨格不凡,丰神迥异”一变为癞头和尚、跛足道人。
第二十五回有二诗予以生动传神的描写,其一为咏“僧”;“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袖芒鞋无住述,腌躜更有满头疮。”其二为咏“道”;“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只要从神界走向俗界,一僧一道都毫不例外地以此形象现身,与其在神界的“骨格不凡,丰神迥异”,刚好形成鲜明的反差。
追本溯源,此类僧道形象也并非为《红楼梦》所首创,在中国古代宗教经典、小说传奇以及民间传说中皆可寻见。他们不仅外表奇丑,而且言行怪诞,但又内心聪慧。广为人知的济公就是这样一种典型代表。毫无疑问,《红楼梦》中一僧一道同样也是由这一源远流长的僧道形象系列中脱胎演化而来的,是这一源远流长的僧道形象系列的继承与变形,这是共性。但《红楼梦》毕竟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在表象上,系由庄子所 推崇的真人、畸人两类超人形象复合而成。在《庄子》中即有大量的真人(或称神人、圣人)形象出现,他们吸风饮露,不入哀乐,飘飘欲仙,逍遥于尘世之外。正与《红楼梦》中一僧一道“骨格不凡,丰神迥异”的神界形象相当。此外,《庄子》中还出现了一类奇丑无比、性格怪诞的“畸人”形象,比如《让王》中的“曾子”。一僧一道即是据此双重标准复合真人、畸人两重形象炮制出来的。当其在神界时,是以天道标准观之,“天之君子”,因而是“骨格不凡,丰神迥异”。反之,一进入现实俗世,改以世道标准观之,即一变为“畸于人”的“人之小人”,所以俗人只能见到其俗界的“畸人”形象: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
(二)在内蕴上,为真与假的哲理观念的形象体现。在神界,一僧一道的“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是从本然状态出现的,而一到了俗界,由真变成了假,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正如石头一到俗界即变成通灵宝玉而不能再现身为石头真相一样。第一一七回写到,宝玉二游太虚幻境醒来后,再次见到了前来讨“玉”的一僧一道中的“僧”,看到满头癞疮,混身腌臜破烂,心里想道:“自古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也不可当面而错过,……”接下去便是一顿禅机点化,正好为此作注脚。则此一僧一道在俗界的幻像只是俗人以俗眼所观察到的“假”。同理,贾雨村在智通寺看到的另一老僧为“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也是一种俗人俗眼观察的结果。总之,一僧一道形象的二重性正蕴含着真与假的哲理的深刻性。
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