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我是为你带来100位诺奖得主传奇故事的Yoyo老师。昨天我们讲到了玛丽亚在美国大学坎坷的求职之路,今天我将继续为你带来玛丽亚峰回路转,在阿贡国家实验室和芝加哥大学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最后荣获诺奖的故事。
当玛丽亚在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元素起源的宇宙学模型时,她注意到高丰度同位素的核子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核子数为2、8、20、28、50、82、126的原子核特别稳定,这些数字被称为幻数(magic number)。尽管其他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规律,但是没人像玛丽亚一样联想到,幻数是破解原子核结构的重要线索。玛丽亚研究原子核研究得越深入,就越发现原子核显示出与原子类似的对称性。于是玛丽亚类比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提出原子核也具有壳层结构。
其实这种推论并不新鲜,在玛利亚之前就有人提出过,但是原子中的电子形成壳层结构靠的是长程静电作用力,而核子之间的作用力是短程力。所以如果想要证明原子核也有壳层结构的话,就需要用量子力学解释原子核。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不过好在在芝加哥大学里,有一位天赋异禀的物理学家支持玛丽亚的设想,他就是著名的费米。玛丽亚经常与费米就原子核的壳层结构论证展开讨论,有一天费米问玛丽亚:“你有没有考虑自旋-轨道耦合?”一语惊醒梦中人,玛丽亚一下子就被点透了。在玛丽亚的理论里,原子核就像一个舞池,质子和中子是舞者,两两一组跳华尔兹,舞者自身在旋转,一对舞者共同在舞池内绕舞池中心转大圈,舞池内会有多层大圈,这就是壳层。
想通了原理就该写论文了,然而玛丽亚此时的拖延症却犯了,迟迟没有动笔。这时有小道消息称,德国的三位物理学家想出了类似的理论,但是玛丽亚依然不着急。这可急坏了丈夫迈耶,有一天玛丽亚的丈夫实在受不了她的拖延,硬是把笔塞到了玛丽亚的手里,命令她立刻开始写论文。想不到聪慧过人的玛丽亚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有拖延症的困扰,实在是可爱又可亲。
在完成论文后,玛丽亚邀请费米一起署名,但是高风亮节的费米却拒绝了。他们都知道,如果费米在论文上署名,玛丽亚作为女性科学家的贡献就会被大大低估。最后,玛丽亚和德国科学家詹森等人的工作先后发表,两位科学家由于得出了同样的理论而惺惺相惜。詹森在给玛丽亚的信中写到:“你说服了费米,我说服了海森堡。夫复何求?”
1955年,玛丽亚和詹森共同署名的《原子核壳层结构基本理论》出版,牢固树立了二人是核壳层结构理论创始人的地位。1960年,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为玛丽亚提供了全薪正式教授的工作,博士毕业30年之后,玛丽亚终于得到了一份正式的教职工作,不用再忍受职场上的性别歧视,这一切都是如此的来之不易。
1963年,玛丽亚和詹森因对原子核壳层结构所作出的贡献而与维格纳共同分享了那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居里夫人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女性。玛丽亚曾经说,女性想做科学家,必须嫁一个科学家丈夫。玛丽亚的故事可谓是时代的眼泪,因为性别歧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三十年不能在学术机构有个正式的职位,女性在职场受到的种种歧视和阻碍可见一斑。虽然有正直的科学家如尤里、费米等人的鼎力相助,但是女性科研之路想要畅通无阻,更重要的是建设公平的社会制度和创造开明的科研氛围。希望未来我们能在诺奖得主的名单上见到更多了不起的女性科学家。
好的,以上就是今天节目的全部内容,欢迎你持续关注百利留学声,下一期节目我们将继续走进诺奖得主的精彩人生,收获更多思考和启发。感谢你的聆听,我们周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