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诺奖得主:女性科学家的诺奖之路

中国诺奖得主:女性科学家的诺奖之路

2023-01-06    04'41''

主播: 百利天下留学

176 2

介绍:
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我是为你带来100位诺奖得主传奇故事的Yoyo老师。今天节目的主人公依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她和团队共同研究青蒿素的故事。 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家里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她的名字出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意思是一群鹿儿呦呦鸣叫,在原野吃着艾蒿。这个名字似乎注定了她和中草药一生的不解之缘。十六岁那年,屠呦呦染上了肺结核病,不得不终止学业。好在经过两年的求医问药,最后她痊愈了。要知道,那个时候肺结核病能活下来非常不容易。这次生病打开了她医学学习和研究的大门。 1951年,二十一岁的屠呦呦考进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进入药学系学习,专业是生药学,生药学是一门研究包括中药在内的天然来源药物的科学。大学学习期间,她发现自己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非常感兴趣,这也奠定了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基础。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她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 在青蒿素以前,奎宁作为喹啉类的衍生物,是世界公认的治疗恶性疟疾的特效药。可是到了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了治疗效果。为了攻克这个科研难关,屠呦呦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她从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以640余个方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并对其中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屠呦呦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进行分析研究,终于在1971年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又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研究证明,双氢青蒿素的抗疟疗效是青蒿素的10倍。 这些喜人的数据背后是屠呦呦和团队的坚持不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她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为了验证青蒿素对人体的副作用,屠呦呦和团队成员亲自试药。有一次试药的时候,屠呦呦的身体条件已经非常不好,可是她还坚持双倍服药。终于,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1992年双氢青蒿素也拿到了新药证书,这再次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召开了国际青蒿素会议,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做了《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获得了高度评价。可以说,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 在获得诺奖之前,屠呦呦和青蒿素已经荣获了国内外很多奖项,比如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等等。诺奖对于屠呦呦来说,虽然有些迟到,但终究还是如约而至。85岁高龄的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对中国、对世界、对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你看,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每一个科研背后都是无数日夜的实验、测试、分析,失败了再重头开,哪里不对了再继续优化。我想,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这是所有科研成功的共同经验。明天的节目我们会聊聊,屠呦呦的故事带给我们哪些启发,不要忘记下载百利天下教育APP,持续收听哦!感谢你的聆听,我们明天见!